“一錘子買賣,就這樣講定了”,這是金興平的口頭禪。金興平是貴州省長順縣長寨街道中塘村一個地地道道的農村80后小伙。2006年,他跟隨打工熱潮,只身一人來到廣州,干過工地,做過推銷,做過小買賣。起起伏伏之后,2008年,他挖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隨后做工程、做加工、做廣告,在創業的道路上走得風生水起。
2006年,初到廣東,由于受到文化和專業技能的限制,開始的時候他只能在工地上和大家一起挑混凝土,每天早上早早就到工地上,頂著烈日每天工作十一二個小時。就這樣,干了一年。第二年,他接觸到了電焊,從一個“苦力工”慢慢向“技術工”轉變。在學習電焊的日子里,他發現當時大多數的電焊工都是給人打工,沒有組建自己的一支隊伍來接活。在取得幾個同行的支持后,他組建了第一支“工地電焊隊”,算是挖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2008年,在廣州小有成績的時候,他回到了家鄉,利用學到的技術,成立“五金加工平誠鐵藝部”,主要經營五金加工和廣告制作。一個偶然的機會,在幫助中塘村委制作廣告宣傳標語的時候,他第一次認認真真地接觸到了村干部,這是他第一次“靠近”村干部這個群體。從此之后,就有一個做村干部的愿望在心底萌生。
2016年,在家人的鼓勵下,他參加了村主任競選并成功被選上。到村委任職后他才發現,村里的工作不像想象的那么簡單,慢慢的,他發現,要想提高村“兩委”在群眾心中的地位,村集體經濟必須要發展,大家“錢袋子”鼓了,村委的“腰桿子”才硬。
經過多方考察,他決定在中塘村建立一個勞動密集型的手工業加工基地。“在中塘開廠?這不是開玩笑嘛”“在中塘開廠,就是一個笑話,從來沒有這樣干過”……開始的時候,村民不支持,村委不理解,大家都認為是扯淡。但他就偏不信,就要在這窮山溝里面,鼓搗出一只“金鳳凰”。
接著,2019年,在脫貧攻堅駐村工作隊支持下,他新辦一家工廠:中塘村傘把加工廠。他提出了“定崗不定人”的工作模式,利用村民空閑時間,為大家和村集體增加收益。
使命不改,初心不減。為了更好地為家鄉服務,帶領鄉親們增收,他摸索了傘把廠“加減乘除法”管理模式,切實賦能群眾增收致富。一方面,依托致富能手,做好崗位開發的“加法”,邀請致富能人對工廠進行管理,合理設置崗位,做好崗位開發,使想參與勞動的群眾都能參與。此外,突出位置優勢,做好通勤時間的“減法”,廠址在幼兒園及小學旁,婦女、老人送完學生后就能直接進廠上班,無需再前往其他地方,下班后可直接接學生放學,方便了群眾的出行習慣。同時,加強技能培訓,做好勞動報酬的“乘法”,經常性開展勞動培訓和技能競賽,提高勞動效率和群眾收入,工人月工資從成立時的500元增長到現在的1500余元,實現了收入翻三番。最后,強化黨建引領,做好除舊創新的“除法”,結合村情實際,創新“定崗不定人、計件不考勤”的模式開展生產活動,實行彈性工作制,切實帶領老鄉們增收致富。
他表示,階段性的創業成效只是人生下的一個注腳。他將繼續秉承回鄉時的那份初心,讓這份初心在中塘村這片土地的滋養下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