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們看,菌菇大棚里的光線、通風、溫度、濕度、二氧化碳濃度等各項指標,我們都可以在手機上隨時監控和調節。”9月底,在江蘇省句容市華陽街道吉里村的菌菇種植棚里,郁寶鋒邊拿手機演示,邊給大家伙介紹著眼前的5G智慧大棚。
畢業14年,郁寶鋒一門心思鉆研,讓菌菇住上了“智能房”。這位80后“新農人”談及5G智慧大棚時稱“這是我的驕傲。”他介紹,食用菌在夏季、冬季生長緩慢,普通菇農難以實現一年四季采收,而他的大棚內配置了噴灌、通風、空調等物聯網系統,“真正實現了集應用智能化、信息化、數字化為一體的種植模式,再也不用‘望天收’。”
緣何打造5G智慧大棚?對此,郁寶鋒滔滔不絕。當年在學校主攻食用菌生物工程方向的他,負責的食用菌藝術產品開發項目就在學院首屆農產品創意大賽中獲得項目組第一名,“從此就與食用菌結下了不解之緣”。
2010年畢業后,他選擇了在菜市場“擺攤”自主創業,帶著籌集的1萬元啟動資金,在句容市蓉江農貿市場開了一家“潤民菌菇專賣店”,后來逐步擴大到三家。
一次偶然的機會,郁寶鋒了解到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模式,決定關掉兩家新店,開始籌備成立合作社,實現食用菌的生產銷售一體化。經過半年的準備,2012年,他聯合句容各地食用菌栽培農戶成立了食用菌專業合作社,引進新技術,包銷特定推廣菌類。2013年他建立了自己的食用菌示范基地,并選擇猴頭菇作為他的目標品種,經過不斷學習、試錯,2015年,猴頭菇終于在大棚成功種植。
“唯有探索菌菇類的智能化、工廠化種植才能實現大規模生產,讓各種菌菇的價格降下來,進入尋常百姓家。”郁寶鋒說。2017年,他創辦了鎮江市菇滿園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在政府的扶持下慢慢從傳統大棚食用菌種植往生產管理智能化方向發展。近些年公司先后引進食藥用菌合作專家5人、南京農業大學微生物學碩士1人、國防科技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博士1人,成立了江蘇芯必達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專攻5G技術在農業物聯網技術方面的應用研發,并不斷升級改良智能化系統,于是有了如今的5G智能大棚。
“目前我們已經取得了8項食藥用菌發明專利、19項授權實用新型專利和2件軟件著作,企業也先后被評為科技型中小企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江蘇省民營科技型企業。”郁寶鋒指著掛滿一整面墻的專利證書告訴記者。同時,公司正在拓展食用菌智能化生產設備生產業務,已實現銷售300萬元。
一花獨放不是春,借助科技賦能,他通過“科研院所+龍頭企業+村集體(合作社)+農戶”的聯合發展模式,帶領更多村民致富。
“公司的研發基地主要引進新品種試種,試種成功后,我們到村里的基地進行復制,對農民的培訓也都在這個基地舉行,平時我們是派技術人員,包括我們自己到村里的各個基地進行現場指導。”在他的幫扶下,越來越多的菇農成為掌握現代化菌菇種植技術的新型職業農民。菇農們也不愁銷路,等到食用菌采收后,郁寶鋒統一回收到基地,進行包裝、冷鏈儲存,并通過線上、線下多渠道,幫助銷售。去年,郁寶鋒推廣了8個基地、4個村集體共同種植食用菌,總規模超50畝,帶動就業30人,帶動村民年人均增收1.2萬元。
一路走來,郁寶鋒先后獲得了江蘇省鄉土人才“三帶能手”、江蘇省農村致富帶頭人、江蘇省鄉村振興青年先鋒、鎮江市勞動模范等榮譽稱號。
本報記者 朱秀霞 通訊員 王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