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我來到山東省威海市環翠區張村鎮王家疃村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助理。兩年時間,我在這片土地扎根,觸摸著魯東鄉村振興的強勁脈搏。
選調生劉琳(左)在推介村里的金秋古柿。(威海市委組織部供圖)
在村里,我經歷了很多第一次,從不熟悉王家疃村區位到走遍村子的每一條小路,從不認識的村民到成為第451名“村民”。
學校教會了我在田間地頭搞科研,而成為選調生后我才真正學會了在基層做工作。兩年間,我堅持學習農業知識,充分發揮專業優勢,為種植戶傳授不同果種種植的技術要點以及高光效樹形培養、計劃密植等栽培管理技術,糾正村民們對當季果樹修剪、管理的認識誤區,實現果蔬種植在區域、時間、品種等多個層次的合理優化。我始終謹記,厚植愛農情懷、練就興農本領,是選調生開展基層工作的重要法寶。離開學校并不意味著脫離學習環境,相反,在基層工作中,值得我們學習的知識更是琳瑯滿目。
入戶走訪脫貧戶時,我感受到了老百姓們對脫貧攻堅工作的信任與支持;參與調解群眾糾紛時,我感受到了基層工作者的不易;和村“兩委”、村民相處時,我感受到了大家對我的關心與照顧。從最初被動接受任務,到逐漸成長為接到任務后多問自己“為何做、如何做”,我不斷培養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想辦法解決任務落實中的困難,堅持練就“獨當一面”的硬功夫,努力成為精通群眾工作的“多面手”。我在廣闊的基層舞臺上,積極向“新農人”學習,腳踏實地、艱苦奮斗,把“興農本領”纏在筋骨上。
“在村里干事,沒那么多彎彎繞繞,都是街坊鄰居,用真心換真心罷了。”在村工作兩年,我接觸到了許多和藹可親的爺爺奶奶,也在村支部書記和村干部、網格員身上學到了很多工作方法。還記得剛入村內訪民情時,我曾以“社交恐懼”為由,只聽不問,跟在書記后面記得多、想得少。而現在,我借助每月黨員大會和走訪入戶的機會,開啟了與村民聊家常的“刷臉”模式,有村民來村委辦事、反映情況時,我就主動湊過去,在了解村情的同時,還能幫忙出謀劃策,漸漸地,我變被動為主動,遇到村里長輩主動問好,村民見到我這個本地姑娘也總是喜笑顏開,有時候甚至會停下來跟我閑聊上幾句。
兩年時間,我從一個農村工作“小白”漸漸入門,完成了從大學生到基層公務員、從“鎮上來的”到“咱村小劉”的轉變。王家疃村雖不是我地理意義上的故鄉,但早已是念茲在茲的“第二故鄉”,是我魂牽夢縈的精神家園。何其有幸能夠在剛剛參加工作時就邂逅美麗富饒的王家疃村,兩年在村歲月亦成為我生命中永不湮滅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