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鄉村振興的浪潮中,四川省涼山州會理市小黑箐鎮茨竹村以“雞”為媒,開啟了探索機遇的新篇章。今年9月初,隨著養雞場項目的揭牌,茨竹村踏上了產業振興的快車道,一場關于“雞”的變革,正悄然改變著這個小山村的面貌。
茨竹村位于四川省會理市西南部,平均海拔2300米,全村總面積24.16平方公里,下轄6個村民小組,戶籍人口1000余名,其中外出務工青壯年就有500多人。
面對這一片亟待激活的土地與一顆顆渴望改變的心,茨竹村駐村第一書記余水龍帶領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成員,深入田間地頭,走訪農戶。通過細致的調研分析,一個被忽視的優勢逐漸浮出水面:茨竹村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山林廣袤無污染,村中八成以上農戶有土雞養殖經驗,土雞肉質鮮美。然而,當地土雞養殖規模小而散,市場銜接度不高。于是,一個計劃應運而生——發展養雞產業,化劣勢為優勢,變困難為“雞”遇。
茨竹村的養雞計劃,得到了村民的熱烈響應,村里決定利用撤鄉并鎮后閑置的衛生院房屋作為養殖場所,既盤活了公有資產,又節省了養殖成本。在會理市人武部的支持下,項目資金迅速到位,養雞場從藍圖變為現實,僅用時數月便完成了從建設到運營的過程。同時,茨竹村還積極引進會理華灣農業有限公司等合作企業,建立“企業+農戶”的合作模式。
“現在村民在家里就能養殖小雞,企業還負責配送飼料和提供養殖指導。”余水龍介紹,“等到雞長大了,企業就會上門收購,村民幾乎不用投入額外的生產成本,就能獲得收入。”特別是針對脫貧戶和監測戶,茨竹村更是推出了“訂單養殖+低收入農戶”的精準幫扶模式。會理華灣農業有限公司每年向這些農戶發放兩批雞苗共計2500只,預計每戶每年至少可增加收入1000元。
項目實施過程中,茨竹村注重聯農帶農,實現共贏。村集體負責養雞場的基礎設施建設并出租給企業使用,每年收取租賃費作為村集體經濟的穩定收入來源。企業則根據市場需求定制養殖計劃,提供雞苗、養殖技術指導、防疫服務以及成品雞的收購與銷售。農戶則作為養殖主體參與進來,不僅得到了養殖技術指導還消除了銷售難題,實現了增收。
1萬只雞與4000只鴨在這里找到了它們的新家,養殖場內雞鳴聲聲,鴨群嬉戲,生機勃勃。小黑箐鎮黨委書記蔡金柱稱贊:“咱們村的3位駐村工作隊隊員既有火眼金睛,又善精打細算,是真正的實干家。”
本報記者 周晶 通訊員 蔡楊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