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最難走的路 寫最接地氣的稿
我陪扶貧干部一起駐村的故事
新華報業傳媒集團 鄉村干部報 許露露
在脫貧攻堅戰收官前夕,鄉村干部報社推出“跟班采訪鄉村干部”活動。2019年6月,我前往陜西省安康市漢濱區茨溝鎮瓦鋪村采訪。
瓦鋪村俯瞰(資料照片)
當時的瓦鋪村尚未脫貧,全村貧困人口超過一半人。這個村給我最深的印象是“三個一”:
進瓦鋪村采訪的盤山路(許露露拍攝于2019年6月10日)
第一個一,是一條路。它是進村的唯一一條盤山路,看起來不起眼,卻是20多年前全村男女老少在村黨支部書記唐國斌的帶領下,用榔頭和鐵釬一點點鑿出來的。從93年到97年,整整4年,全村人忙完家里地里的活就拿著榔頭上工地,村里不到1000人,最多的一天有400多人同時上工。
許露露(中)采訪百歲老兵惠德泉。(拍攝于2019年6月11日)
第二個一,是一位百歲老兵,他名叫惠德泉,出生于1920年(已于2022年去世,享年102歲),這位老兵參加過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在部隊是炮兵連長。這樣一位戰爭英雄,在35歲退伍后,卻選擇回村務農,大半個世紀和女兒在村里相依為命。從他身上,我體會到了一個共產黨員“功成不必在我”的崇高境界。
瓦鋪村的“石坎坎”(許露露拍攝于2019年6月12日)
第三個一,是一塊田,它是具有地方特色的“石坎坎”。瓦鋪村耕地稀少,為了生存,村民以極大的耐心把石頭削成薄片,整齊地碼成懸空的地基,再填上土,硬是造出一塊塊大大小小的耕地,這就是石坎坎。有的石坎坎只有巴掌大,只能種幾株玉米。像瓦鋪村這樣的山區村,基礎設施欠賬太多,僅靠種地,農民的付出和收獲遠遠不成正比。脫貧攻堅讓無數農民有了改變命運的機會。
這次駐村采訪,我親眼看到了脫貧攻堅一線的基層干部作出的巨大貢獻和犧牲。和他們在一起,相信任何一位新聞工作者都會產生一種巨大的責任感,想要為他們發聲,想要為他們宣傳。
一位同行說過,腳下的泥土、身上的灰塵,是時代的饋贈,也是新聞工作者的勛章。走最難走的路,寫最接地氣的稿,到基層一線去,會讓我們的報道更有深度,更有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