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既要保障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產品供給,也要實現自身生態宜居。今年,中央一號文件部署了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35項重點工作,可以說,綠色發展理念貫穿全文。
端牢飯碗要用綠色方式。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把抓好糧食生產和重要農產品供給擺在首要位置,目的就是把14億多中國人的飯碗端得更穩更牢固,大力開展綠色高質高效行動,努力實現糧食安全與綠色發展的目標協同。一是在提升產能上出新招,大力實施大豆和油料產能提升工程,在黃淮海、西北、西南地區推廣玉米大豆帶狀復合種植,既可提高土地利用率,也能增加食物供給種類和供給量。二是在資源利用上想辦法,通過高標準農田建設,鞏固提升耕地地力等級與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水平。在黃河流域推進農業深度節水控水,通過提升用水效率、發展旱作農業穩定糧食播種面積,既可節約水資源,也可穩定糧食生產。在東北地區開展糧豆輪作,黑龍江省部分地下水超采區、寒地井灌稻區推行水改旱、稻改豆試點。在長江流域開發冬閑田擴種油菜,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挖掘鹽堿地生產潛力,開展鹽堿地種植大豆示范,依靠科技開發土地資源。此外,在保護生態環境基礎上,探索利用可開發的空閑地、廢棄地發展設施農業。三是在強化管理上挖潛力,強化糧食庫存動態監管和重要農產品統籌調控,在產運儲銷全鏈條深入推進節糧減損,通過糧食安全教育,倡導節約糧食,反對食物浪費,為糧食安全增添一道屏障。
鄉村產業要走綠色之路。鄉村產業與農民增收密切關聯。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在引導鄉村產業發展方面特別強調了因地制宜、依靠科技創新發展特色農業和鄉村產業。一是在設施農業發展上強調因地制宜,發展塑料大棚、日光溫室、連棟溫室等設施不能盲目,否則不僅不符合綠色發展要求,還人為造成資源浪費。二是在發展方式轉變上強調集約節約等綠色技術研發應用,育苗工廠化設施集中建設,工廠化集約養殖得到鼓勵,大力促進立體生態養殖等新型養殖設施、推動水肥一體化、飼喂自動化、環境控制智能化等設施裝備技術以及減碳增匯型農業技術研發應用,這些技術具有明顯的“綠色”共性屬性。三是在綠色優質農產品生產上強調全鏈管控,開展農業品種培優,推進食用農產品承諾達標合格證制度,完善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四是在農業面源污染管控上強調綜合治理,突出綜合施策,源頭上管控化肥、農藥等農業投入品,深入推進減量化,繼續加強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末端上推進農膜科學使用回收和支持秸稈綜合利用。五是在生態建設上強調保護與修復,既要減少污染存量也要遏制污染增量,今年要實施生態保護修復重大工程和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復蘇河湖生態環境,加強天然林保護修復、草原休養生息。同時,強化水生生物養護,規范增殖放流。此外,還通過科學推進國土綠化,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國家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區等進行示范引導。六是在綠色政策體系建設上強調獎勵與規制相結合,強化常態化執法監管和退捕漁民安置保障,鞏固長江禁漁成果。通過落實第三輪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支持牧區發展和牧民增收。此外,還將開展農業綠色發展情況評價,探索建立碳匯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出臺推進鄉村生態振興的指導意見,逐步完善鄉村振興政策支持體系。
鄉村建設要有綠色思維。思維決定行為。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既列出了一系列鄉村整體建設原則、內容和要求,也提出了環境整治和污染防治的目標、方向和方法。一是在鄉村整體建設上突出保護優先。對傳統村落要集中連片保護利用示范,對特色民族村寨要實施保護。突出重點領域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強化水系連通及水美鄉村建設。二是在環境整治上突出結合實際。立足農民實際需求,推進農村改廁,具備條件的地方可推廣水沖衛生廁所,將供水保障和污水處理都要統籌做好,不能硬上,更不能為上而上。村莊清潔行動和綠化美化行動將深入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動也將接續實施。三是在污染治理上突出就地利用。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強調人口集中村莊優先,分區分類推進。不適宜集中處理的采取小型化生態化治理和污水資源化利用方式。對農村黑臭水體要加快推進治理。生活垃圾突出源頭分類減量,圍繞村莊有機廢棄物綜合處置利用和就地利用處理開展設施建設。此外,還強調推進農村光伏、生物質能等清潔能源建設。
江蘇是農業大省,一直以來糧食單產和總產都居于高位,化肥、農藥等面源污染防控壓力大。今年,江蘇一號文件聚焦農業農村綠色低碳發展。在具體落實上,一是要加快建立農業綠色科技體系,引導研究開發集產量、質量、綠色等多元目標于一體的技術產品、技術模式或技術體系。二是要加快建立鄉村振興政策體系,優化、創設包括法律法規、規范標準、生態補償、監測預警、財政稅收、金融信貸等多種類型政策工具。三是要強化鄉村振興綠色發展典型場景推介。
(作者為江蘇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副院長,江蘇省鄉村振興專家咨詢委員會特約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