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本報即日推出“鄉村振興大講堂”欄目,邀請全國各地專家學者就鄉村振興在此“開課”。本期推出的文章,為中國浦東干部學院馬克思主義教研部主任于洪生教授8月2日下午在江蘇省南京市高淳區村(社區)黨組織書記“淳鄉聚力”大講堂上的講課內容。本報記者根據現場錄音整理成文。
怎么有效實施鄉村振興?這是當下大家都在思考的一個課題。今天我來上這堂課,主要圍繞“堅持黨建引領、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主題,講黨建怎么有效引領鄉村振興,鄉村治理怎么做等。
在我看來,黨建引領鄉村振興首先要做到以下“四個優先”:優先考慮“三農”干部配備、優先滿足“三農”發展要素配置、優先保障“三農”資金投入和優先安排農村公共服務。前兩個“優先”重點在“人”,后兩個“優先”重點在“保”。
首先,我們要優先考慮“三農”干部配備。鄉村振興關鍵在人,核心問題就是人的問題。鄉村怎么才能吸引人?如何能留住人?要把優秀干部充實到“三農”第一線,把各方面人才不拘一格充實到農村一線。
第二,我們要優先滿足“三農”發展要素配置。最關鍵的是人才、技術、智能化的要素,鼓勵各方人才、各界人士投入鄉村振興建設,比如,鼓勵企業家、專家學者、醫生、教師、規劃師、建筑師、律師等技能人才到鄉村地區投資興業。重視科技人員下鄉,引導他們為鄉村振興作出貢獻。
第三,我們要優先保障“三農”資金投入。政府財政要以更大力度向“三農”傾斜,鼓勵社會向“三農”投資,向鄉村振興的項目投資。通過有力措施引導企業家和農民合作,攜手發展,建立合作共贏的機制,形成經營共同體、利益共同體。
第四,我們要優先安排農村公共服務。加快城鄉公共服務標準統一、制度并軌,從形式普惠走向實質公平。在制度設計、政策制定上實行“普惠型+特惠型”的政策,推動資本、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向鄉村流動,實現公共服務一體化、管理體制機制一體化,實現城鄉融合發展。
鄉村振興,治理有效是基礎。有效實施鄉村振興,要加快推進鄉村治理。加強和改進鄉村治理,加快構建黨組織領導的鄉村治理體系,深入推進平安鄉村建設,創新鄉村治理方式,提高鄉村善治水平。
改革開放以來,從人民公社到村民自治,我國整個村莊治理發生了一系列變化,這些變化給村莊治理帶來難題。有的問題有法可依,有的問題“無法無規”。面對社會發展變化帶來的新村情、民情,村里如何實現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幾個層次的自治工作?怎么確保村莊“自治、法治、德治、共治”四治聯動的有效落實?很多地方創新了村民自治模式。我調研的上海浦東新區合慶鎮村民自治模式很有啟示意義,上海推廣過該鎮“1+1+X”的自治經驗。
合慶鎮位于浦東新區東北部,總人口13萬多,下轄29個行政村、6個居民區。這個鎮屬于典型的城鄉二元結構,一方面地處改革開放最前沿的浦東,另一方面經濟社會發展還比較薄弱;一方面享受著開發開放帶來的發展成果,另一方面承受著土地等資源日益緊缺,且由于來滬人員大量涌入帶來的環境臟亂差等問題。
針對新的社情、民情,該鎮于2011年1月在全鎮各村推行“1+1+X”工作法。所謂“1+1+X”,第一個“1”,即黨組織的領導;第二個“1”,即村民自治章程,是村民自治的基礎性、指導性文件;“X”,即若干實施細則,是村民會議或村民代表會議就群眾關心的事務如何處置所制定的辦事規則。它是以“有法依法有規依規、無法無規村民自治”為基本理念,以尊重和實現村民在村級事務管理中的主體地位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在規范村務管理、維護群眾權益、密切黨群干群關系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每個村莊治理中難免遇到一些“無法無規”的問題,比如村莊的停車、養寵物等問題。這些村里發生的小問題處理不好可能就是鄉村治理的大問題。對此,合慶鎮運用“1+1+X”的工作方法,在遵守國家法律相關制度的基礎上,每件事都進行“一事一議”,如果事件“無法無規”,則由村民共同參與制定制度,制度制定后再解決問題,確保了村里每件事解決都有制度可依,確保事情解決都合法合理合情。據我了解,村民參與制度制定的積極性都很高,因為每件事情都涉及他們的自身利益。
合慶鎮有一首順口溜:“自治章程自己訂,條條款款記心間;村里事務要參與,違章事情不能干;以章治村促和諧,黨群一心圖發展。”合慶鎮的29個村中,現在村村有一本《村民自治章程及實施細則》,厚薄不同,內容略有差異,但都統一明確議事和組織規則,并明確規定村民自治的范圍、機制、程序以及村民的權利與義務。
今天的基層治理,我覺得必須把民主參與機制嵌入其中。要不斷提高村“兩委”干部的工作能力,把群眾滿意引入檢驗治理成效的標準,提升村“兩委”班子的公信力。
本報實習生 張樂然
本報記者 朱秀霞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