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畝產值到了峰值后,我們該怎么辦?”李立穎,內蒙古扎賚特旗好力保鎮(zhèn)黨委書記,于夏末的一天,站在稻田前,與記者談一個傳統(tǒng)農業(yè)強鎮(zhèn)的轉型。
好力保鎮(zhèn),位于大興安嶺向松嫩平原過渡帶,被譽為“綠色凈土”,全鎮(zhèn)28.1萬畝耕地,其中有水田13萬畝、旱田15.1萬畝。好力保鎮(zhèn)不僅耕地面積廣,集約化程度也高,85%的土地都流轉了,為現(xiàn)代農業(yè)技術的實施提供了可能。有規(guī)模、有技術,當地產的大豆、玉米、水稻在各項比賽中摘金奪銀。比如,水稻畝產值達600公斤,大豆畝產達309.18公斤,曾連續(xù)3年奪得“東北大豆王”稱號。
在種地上做“文章”,效益的增長空間極其有限了。“天花板”靠什么捅破?好力保鎮(zhèn)出手一個“王炸”——“‘我特有田’私人定制,一畝田最高售價12000元。”李立穎說。
參加“我特有田”認購的客戶,可以在好力保鎮(zhèn)認購基地選一塊稻田,田里產出的大米,隨稻魚、稻鴨、稻蟹共生的農產品,一并配送到家。定制價格不便宜,綠色標準一畝6600元,有機標準一畝12000元。很明顯,瞄準的是中高端客戶群體。目前訂出去4000畝,生意不錯。
客戶是一張張名片發(fā)出來的。“一提起內蒙古,別人就想到牛肉羊肉。興安盟大米或者說好力保鎮(zhèn)的大米,名氣不響。”2017年,時任好力保鎮(zhèn)鎮(zhèn)長的李立穎和鄉(xiāng)鎮(zhèn)領導班子一起,帶著鎮(zhèn)里的大米企業(yè)、種植大戶,到北上廣等地的展銷會推廣“我特有田”私人定制。為了保證訂制品質,每4畝稻田裝一個攝像頭,24小時直播田間狀況,還建立了追溯系統(tǒng),田地坐標、管護者姓名等信息一查便知。
來自北京的韓思國今年認領了5畝田。對韓思國來說,身居城市卻能擁有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既有趣味又很寶貴。平日,他通過手機就能看得見風吹稻浪、手工除蟲,得閑時還可以帶上家人朋友到自己的地里體驗農耕、尋找鄉(xiāng)愁。
既好吃,又好看。8月10日,觀景臺加固工程完畢后,古廟村的百畝稻田畫景區(qū)重新開放,4個“米寶寶”憨態(tài)可掬,深受游客喜愛。觀景臺的門票3元,近期游客多,一天可以賣出2000張門票。當初設計的時候,曾邀請外省設計團隊過來考察,百畝稻田畫開價120萬元,把大家嚇得不輕。鎮(zhèn)村黨員干部咬咬牙、自己上陣,大干40天,作出一幅畫。“一個米寶寶涉及兩萬多個打點,都是我們自己一點一點種出來的。”李立穎說。
一些鄉(xiāng)村在經歷了快餐式打卡之后,疏于面上的設計和業(yè)態(tài)培育,最后歸于沉寂。好力保鎮(zhèn)在5年前就把這個問題想清楚了——打造一條30公里的農旅景觀帶,這些年來一直在往線上填不同的業(yè)態(tài)。景觀帶上除了稻田畫,還有佳稻里民宿、萬壽菊花海、親子樂園、民俗博物館等等。就在7月,在這條線上舉辦了“稻香嘉年華”活動,反響不錯。
做農旅后,一畝田帶來的綜合收益呈幾何級放大。不過要保證的是,農民始終站在紅利區(qū)。李立穎告訴記者,當地農民有3份收入,流轉租金、補貼收益、務工或創(chuàng)業(yè)收益。
“馬上天涼了,少做一點遮陽帽,多做一點手提籃吧!”在稻田畫邊上,村民王紅艷把她的鉤編小攤支了起來。最近,她根據氣溫做了一番“市場調整”,小攤一天能掙個百來塊錢。
每年7月到10月是萬壽菊開得最好的時候,農旅融合帶上的萬壽菊花海有500多畝,采摘季,一個熟練工一天能賺200元。旁邊,牧民牽著馬兒,在樹蔭下招攬游客騎馬,一天也有小幾百元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