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鏡夫和他養的螃蟹。
9月金秋,黑龍江省依安縣廣袤的農田滿目金黃,秋風拂過,稻浪翻滾,讓人贊嘆不已。
眼看豐收在望,可依龍鎮新華村的稻田里,最近每到清晨、傍晚時分,總有十來個人拎著桶在田梗上轉悠,時不時彎腰撈起什么丟進桶里。
秋風送來了他們的對話。
“沒想到真能養活,還能養這么大個頭,明年我也整點。”說話的是新華村四屯屯長程志印,手里還小心翼翼捏著一只張牙舞爪的螃蟹,仔細端詳。
“還得謝謝各位大哥的支持,明年咱可以嘗試擴大一下規模,爭取讓全村稻農受益!”戴著眼鏡、笑得歡暢的壯小伙是新華村駐村第一書記陳鏡夫,在稻田里養蟹就是他的點子。
2021年7月,作為省委定向選調生,陳鏡夫被組織上安排到新華村任職。
經過半個月馬不停蹄地調研,他對村情有了詳細了解。全村種植水稻面積3922畝,用百米江的水灌溉,屬于江灌稻,水稻品質良好,但是稻農仍然在賣原糧,市場價只能賣到1.35元/斤左右。
“這么好的水稻不能白瞎,必須改變現有模式。”陳鏡夫眉頭緊鎖。
和村“兩委”班子共同商議后,他提出“支部領頭創企業”的想法,在村里開辦稻米加工廠,帶動全村稻農增收。3個月后,村集體投資80多萬元成立了依安縣百瑣河米業加工有限公司,注冊了“江沛豐”稻米商標。“賣大米比賣稻子收入翻了近一倍,這廠子整得好啊!”種植大戶于洪劍夸道。
稻米加工廠的創辦不僅帶動稻農增收,還為部分脫貧戶提供了工作崗位,一時間,村里人人豎起大拇指,對陳鏡夫贊賞有加。
陳鏡夫的“野心”遠不止于此。
“單靠稻米加工廠不足以帶動全村致富,還要探索新的方式增收。”他一有時間就外出考察,到處打聽致富經,最后提出:選取15畝江水灌溉的稻田作為試驗田,嘗試稻田蟹養殖。
沒想到這一回,原本支持他的群眾不干了,村里風言風語四起。“稻田里哪能養那玩意兒?”“沒見過,不會養。”“指定養不活!”……
陳鏡夫骨子里不服輸。為讓村民看到養殖成效,他把家搬到了地里。6月4日,正值端午假期,300斤蟹苗被投放到稻田中,他在稻田旁支起篷子,白天打撈、探究防治策略;下午喂食、檢查吃料情況;夜間巡田、了解生長習性。
“小陳,天天在這干啥呢?哦,真投了蟹苗啊,長多大了?”陳鏡夫在田邊支帳篷養螃蟹的行為,引起了來來往往的村民極大好奇,經常是人問完之后還往田里瞅一瞅,看看螃蟹長勢。
3個多月時間,水稻從翠綠到金黃,陳鏡夫的稻田蟹養殖試驗也傳來好消息。從9月8日起,稻田蟹陸續成熟,每天可打撈近25斤,賣相好口味好,一出水就銷售一空,每畝地可增收500多元,村民們看陳鏡夫的眼神變得熱切起來。
螃蟹給全村稻農帶來了新的賺錢思路,村民對稻田蟹的看法從“肯定養不活”變為嘗試“跟著養”。陳鏡夫趁熱打鐵,忙完田里的事,就走家串戶做動員,講收益、談利弊。
談到接下來新華村的發展,陳鏡夫斗志高昂:“這一年的苦沒白吃,村民都看見希望了,預計明年可帶動全村一半稻農一同養殖稻田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