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作為與自然生態系統關系最為緊密的國民經濟基礎產業,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領域。長期以來,農業科技為了滿足吃飯穿衣問題,在技術創新方向選擇上,更多注重生產力的提高而容易忽視環境承載力和資源消耗度;在技術創新目標追求上,更多注重產出數量、總量而過分輕視質量、效益和競爭力;在技術落地效果評價上,更多注重技術經濟性而往往無視生態性。在走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道路的今天,農業科技創新人員亟需綠色思維,加大農業綠色科技研發,為美好生活、美麗中國提供更多、更好、更快的科技引領,為物的全面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貢獻新的力量。
這份“答卷”如何具體解題?
一是要重塑品種培育目標結構。優化充實品種經濟、生態指標,將資源高效利用、多重抗性、減少勞動力投入、降低環境損耗、提高產品顏值和營養健康等性狀指標納入品種培育目標體系,并置于突出位置,培育出高產量、高品質、高顏值、低消耗、低損耗的新品種。
二是要突出實用技術生態屬性。將技術生態性置于突出位置,大力開展生態性突出、經濟性明顯,經濟性、生態性協調的單項技術研發,技術組合創新,技術體系創建和技術方案制定,為農業生產提供系列模式、標準規程和解決方案。
三是要挖掘傳統農業綠色智慧。加強農耕文明“綠色基因”探尋和守正創新,強化傳統農業綠色技術收集整理、提煉提升,結合智慧精準、數據智能技術開展融合創新,為農業農村提供更多便捷可控的綠色技術模式或方案。
四是要拓展農業科技創新領域。加強農業科技與文化、藝術前沿交叉創新,以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統為核心,瞄準人們精神需求在農產品上的投射和聚焦,強化美食、美景、美感產品和服務的關鍵技術創新,讓農產品富有生態屬性和人文精神,引導人們在農產品消費中盡可能減少對“量”和對“新奇特異”的追求,為綠色生活轉型和人們的精神健康提供更多新型高科技含量、高文化含量、高營養價值的生態農產品。
五是要打造綠色農業發展場景。開展生態型技術研發與政策融合應用研究。技術研發者要從研究原點注入政策學思維,政策研究者要在應用末端開展政策創設,只有技術創新與政策創設融合落地,綠色農業發展場景才可形成,才能迭代,才會更加持續。
(作者為江蘇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