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鄉村振興,既是高質量發展階段一項重大而緊迫的戰略任務,也是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內在要求和踐行新發展理念的重要體現。
近日,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廣東省首屆鄉村振興咨詢委員會委員,暨南大學經濟學院、經濟與社會研究院、鄉村振興研究院院長馮帥章接受本報記者專訪,圍繞如何實現農村高質量發展發表了觀點。
記者:馮院長您好!要實現農村高質量發展,首先要補短板。暨南大學鄉村振興研究院、暨南大學社會調查中心與共青團暨南大學委員會共同主辦的“廣東千村調查項目”已連續開展5年,請您根據調研成果,談談當前農村的發展仍然存在哪些突出短板?該如何補上?
馮帥章:“廣東千村調查項目”是暨南大學開展的覆蓋廣東農村地區的微觀家戶調查,已經對廣東省3000多戶農戶樣本連續5年開展了詳細的跟蹤調查,基本可以反映廣東開展鄉村振興工作以來農村情況的變化。結合廣東千村調查的數據,總體來看,當前農村發展仍存在的突出短板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仍相對薄弱,鄉村道路基礎設施、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冷鏈物流基礎設施以及農村人居環境基礎設施等仍需提升。政府相關部門仍需加大支持力度,推進“四好農村路”建設,加大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和冷鏈物流基礎設施投資力度,進一步整治提升農村人居環境基礎設施。二是鄉村振興人才相對缺乏。鄉村治理人才、高技能和高技術人才、創新創業人才、教育和醫療人才不足,不少地區青壯年勞動力供給不足。人才是鄉村振興的關鍵要素之一,如何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是現階段鄉村振興面臨的重大難題。一方面需要地方黨委、政府出臺一系列政策措施,吸引人才返鄉創新創業,從教從醫,積極參與本地鄉村振興;另一方面需要進一步擴大選調生、大學生志愿者等青年治理人才隊伍,加強培育基層治理人才,提升基層治理水平。
記者: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俗話說,“最富的地方在廣東,最窮的地方也在廣東”,廣東一直致力于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的問題,請您介紹一下破解城鄉二元結構的“廣東經驗”,給別的地區以啟示。
馮帥章:廣東的突出特點是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需要通過珠三角地區進一步帶動粵東西北相對落后地區的發展。廣東為了破解城鄉發展不平衡問題,在財政支持和人才幫扶兩方面做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一是廣東省財政對鄉村振興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強。2022年省級涉農資金整合高達328億元。2021-2025年計劃投入540.6億元支持實施駐鎮幫鎮扶村工作;二是廣東省開創了鄉村振興駐鎮幫鎮扶村工作機制。從“駐村”提升到“駐鎮”,開創性探索組團結對幫扶新模式,部署全省1127個鄉鎮,近2萬個行政村全面振興。將鄉鎮分為重點幫扶、鞏固提升和先行示范三類,采取“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科技力量+志愿者+金融助理”模式組團結對幫扶。駐鎮幫鎮扶村工作機制為廣東首創,工作隊為各地鄉村振興工作提供了人才支撐,它是破解城鄉二元結構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廣東經驗”。
記者:當前,農民的收入來源更加多元化,但外出務工收入在增收占比依然較重,這意味著出去打工依然是許多農民的第一選擇。您認為地方應該如何采取措施吸引人才回流?
馮帥章:隨著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全面實施,選擇返鄉創業助力鄉村振興的中青年人才逐漸多了起來,為鄉村振興注入新的活力。事實上,本地就業農民工占比達四成以上,就近務工成為新常態。當然,相比于農村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出務工,返鄉創業的青年群體規模相對較小,穩定性也相對不高。我認為地方要“引進來、留得住”返鄉創業人才,仍需在軟硬件兩個層面下功夫。硬件上包括產業園區建設、交通基礎設施和物流建設、醫院和學校等多個方面的建設,軟件上包括地方營商環境、返鄉創業優惠政策、人才培養與補貼和公共服務支持等。目前信息不對稱仍是一個問題,許多返鄉創業人員或有返鄉創業意愿的人員并不知道地方到底有哪些優惠政策、哪些補貼項目,建議地方黨委、政府利用春節、國慶等節假日,通過各種渠道加大政策宣傳力度,吸引有返鄉意愿的人才返鄉創業。
記者:要提高農民的經營性收入,必須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您對實現農村產業振興有哪些建議?
馮帥章:鄉村振興的關鍵是產業振興,它同時也是鄉村振興的主要難點。我對農村產業振興的幾點建議是:首先,進一步延伸產業鏈和提升產業融合度,實現一產和二產融合(農產品生產+加工)、一產和三產融合(農產品生產+網絡銷售;農產品生產+旅游)、一二三產業融合(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等多種形式的產業融合發展,農戶分享新增附加值;其次,支持鄉村產業品牌化特色化發展,建設特色產業鎮村,打造鄉土品牌,地理標志產品;最后,鼓勵農村創新創業,采取政策措施吸引人才返鄉創新創業,為鄉村產業振興注入新生力量,為鄉村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人才支撐。
記者:促進農業高效高質發展、鄉村宜業宜居是鄉村振興的內在要求,也是農村高質量發展的方向,在這方面還有哪些優化提升的空間?
馮帥章:我認為,鄉村振興最終應實現的景象是,居住在鄉村是一種高品質的生活體驗,當農民從事農業是一個體面的職業。要實現這樣的愿景,鄉村除了要保持生態環境上的先天優勢外,交通、物流和通信網絡等基礎設施、人居環境基礎設施等必須達到或接近城鎮的基本水平。目前來看,這些領域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此外,實現建設農業強國目標還需要進一步提升農業適度規模化、品牌化、機械化、智能化和智慧化程度,延伸農業產業鏈和提升產品附加值,提升農民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