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性思維是新時代新征程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思維方式。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城鄉融合發展,暢通城鄉要素流動。文化因其基礎性、先導性、戰略性地位,決定著鄉村振興的內在品質和建設層次。以融合性思維推進鄉村文化振興,勾畫鄉村振興的文化圖景,對于增強脫貧群眾內生發展動力、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建設農業強國具有重要意義。
融合性思維推進鄉村文化振興,要切實促進以人為核心的“要素流動”,實現城市反哺鄉村。一是暢通省、市、縣、鄉路網,以“兩小時車程”為宣傳、動員半徑,在節假日、周末、傳統節日吸引企業家、文化工作者、退休人員、文化志愿者等“候鳥”人群向鄉村“遷徙”,優化鄉村文化振興的人力資源結構。二是做好整體統籌規劃和差異化建設,吸引普通城市居民向鄉村地區流動。打造“一村一品”,如“水”“竹”“花”“山”“?!薄昂钡淖匀晃幕放疲弧耙淮逡恍汀?,如保護村落原貌的“院子”、特色田園鄉村、特色文化小鎮;“一村一德”,如孝、誠、禮、信等“名片式”精神文化符號。三是發揮市、縣、鄉鎮黨委和政府主要負責人作為本地區“第一責任人”的作用,貫徹農業農村優先發展理念,制定計劃和政策吸引城市資本向鄉村地區流動,帶動外出務工人員返鄉。重點培育鄉村生活垃圾處理、生態微循環、經濟作物景觀處理、文化技術指導等新興業態;以“互聯網+”和“生態+”拓寬“農+旅”“農+藝”“農+創”的文化產業路徑,增加在地就業機會和常住人口數量;辦好鄉村旅游節、鄉村文化節、美麗鄉村評選等活動。
融合性思維推進鄉村文化振興,要著力完善環境空間對生產生活的“跟進支撐”,使文化載體、手段服從于人的發展目標。一是要提升鄉村社會空間的利用效能,整合文化力量、集約文化資源、打造文化特色,做到“破”“立”結合。以“縣域”統籌,根據文化稟賦、產業規劃和方案可行性,在縣(市)、鄉鎮范圍內合理規劃村落發展布局;立“大保護”理念,不簡單以“大拆大建”的方式對待村民住宅,探索原地統一整改、保護性改造的方法。二是要促進物質文化載體跟進鄉村居民生產生活需要。增加文化站、鄉村圖書館、書吧中技能類書籍(園藝、種植、養殖)和文化類書籍(鄉村史制、家書)的通俗讀本數量,定期開展技能培訓活動提升鄉村居民的職業化水平;明確文化站的編制體系和管理責任,建立長居鄉民的文化定制檔案;在櫥窗、文化站、曬場、運動場等樹立技術精英、產業精英、知識精英等鄉村新的群體形象;增設鄉村歷史記憶館、以“愛國愛家”為主題的新式祠堂和“耕讀一體”的新式學堂。三是要增強文化傳播的時代性。建立以鄉村為單位的網絡社區和朋友圈,利用網絡平臺促進鄉村居民交流信息和表達思想;將聲、光等現代技術效果融入多元文化空間的傳播內容之中,產生劇場效應;加快實現電影院、文化禮堂在鄉村地區的全覆蓋;鼓勵有條件的鄉村通過現代VR虛擬技術還原歷史環境,使城鄉居民能夠體驗先民的文化生活和動態演進,增進文化認同和情感歸屬。
融合性思維推進鄉村文化振興,要加速重構鄉村社會倫理秩序,推進鄉村傳統倫理與現代交往規則的“綜合創新”。打造自治、法治、德治“三位一體”的綜合創新體系,構建新型鄉村倫理和治理秩序。一是在日常生活中強化“和諧”“誠信”的鄉村人際環境,發揮村委會、工廠企業等道德引領作用和人際沖突中的調解、潤滑劑作用。二是在鄉村社會中廣泛培育現代法律意識,特別是鄉村家族式企業管理者與村鎮領導干部的法律意識,以更具共同性、適用性、確定性的法律規范代替傳統的“家長決定制”;定期以視頻形式組織觀看鄉村生活中的具體案例,落實“一村一法律顧問”制度。三是引導鄉村居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在鄉村地區深化培養居民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樹立愛國家庭和愛國個人的典型,持續推進星級文明戶評選活動。
融合性思維推進鄉村文化振興,要探索實現文化供給與文化需求的“總體平衡”。一是豐富文化總體供給,促進文化產品“量”“質”并進。增加政府統一購買公共文化產品投入;評估鄉村現有居民的文化習慣并分類指導文化活動,堅持“輸血”與“造血”相結合,組織高水平文藝匯演的下鄉活動,支持地方性民俗活動如戲曲、舞獅、鑼鼓、龍舟等活動的展開。二是確保文化幫扶的“拉網式”和“精準供給”,將文化幫扶與經濟幫扶統一起來。要精準施策、對癥下藥,做到思想上的“引領解惑”和知識上的“精準供給”相結合,補齊鄉村居民的基礎性、生產性文化“短板”。三是加大對鄉村地區的教育資源投入。集中精力辦好“中心學校”,建立與城市學校的對口幫扶關系,明確幫扶目標、提煉幫扶問題;切實加強鄉村教師的培訓和待遇,落實狀況納入教育主管部門的考核內容;動員社會力量特別是青年知識分子參與文化幫扶,充分利用地方政府、高校和群團組織的優質人力資源,探索領導干部、教師、大學生對鄉村地區“一對一”文化幫扶。
作者單位分別為:宗彩娥,江蘇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常州大學基地;李昊遠,東南大學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