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鄉村”的概念是“數字中國”和“鄉村振興”這兩個國家戰略的融合,目前全國、各省市層面通過出臺政策文件、推進試點工作、舉辦發展論壇、征集典型案例、形成應用推廣等舉措,有效統籌協調推進數字鄉村,整體上看數字鄉村建設初見成效。對于基層鄉村干部來說,結合自身實際,因村施策找到合適的工作推進路徑,也更加時不我待。
立足“三個好”,心中有“數”增加內動力。一要“好說”,營造良好的數字鄉村建設氛圍。堅持黨建統領數字鄉村建設,把數字鄉村建設的宣傳推廣納入農村基層黨組織為民辦實事之中,廣泛利用機關學習、農村廣播、院壩會等渠道,用基層干部群眾易于接受的方式展開宣傳;推動數字技術下鄉,從積分制管理、一網通辦、快遞物流等比較容易的數字化場景入手,讓數字技術在農村生產生活場景中可見可感,加深干部群眾對數字化的了解和認知。二要“好做”,以良好的應用體驗促進數字鄉村建設落地落實。選擇實用的數字系統和工具,為鎮村干部提供能真正提升工作效率的數字化應用手段,避免“過度數字化”和形式主義。三要“好處”,切實增強數字惠民的實效。在數字經濟的發展上,把數字化技術的應用納入助農補貼項目,讓鄉村種植養殖大戶在帶頭探索數字化升級應用當中,得到激勵、嘗到甜頭。在鄉村治理上,堅持網上網下一體化理念,積極探索“雙網格化”治理路徑,構建上下聯動、全域覆蓋、務實高效的“互聯網+基層治理”模式,打通聯系群眾、服務群眾、凝聚群眾的“最后一公里”,走深走實群眾路線。
堅持“精優強”,乘“數”而上強化執行力。一是精建設,抓好應用場景打造。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深入實施數字鄉村發展行動,推動數字化應用場景研發推廣。基層鄉村在選擇場景建設時,應當堅持問題導向,充分掌握廣大干部群眾意愿,把準服務群眾數字化生產生活的“命題點”,推出務實有效、性價比高的數字化體驗產品。二是優配套,備好“政策工具箱”。建立健全數字鄉村建設政策支持體系和配套機制,提升產業政策、財政政策、金融服務等配套政策與鄉村數字化發展模式的匹配性,營造多元主體主動參與的良好政策環境。三是強管理,著力營造開放健康安全的數字生態。最大限度釋放數據這一生產要素的價值,使其流通和交易成為鄉村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建立數據共享機制、拓展數據獲取途徑,重視數據搜集、流動和使用過程中的安全問題,不斷提升農村信息化發展工程建設水平。
抓準“三環節”,加“數”前進提升續航力。一要充足“燃料”,確保保障有力。在加強組織領導和物力財力保障的同時,重視對“新農人”的發現和培養,采取城鄉干部輪崗掛職、大學生人才下鄉進村等辦法,為數字鄉村建設輸入新鮮血液,并通過考核競爭確定能上能下、能進能出的選人用人機制。二要科學“駕駛”,善用市場調節與政府調節“兩只手”。充分發揮企業的市場驅動作用,吸引具有前沿意識和市場思維的企業加入,推動新的信息技術與農業深度融合,布局效益高、覆蓋廣的農業農村數字化項目,不斷延伸農業產業鏈、完善供應鏈、提升價值鏈。將數字鄉村建設中不同領域、不同主體之間的資源聚焦融合形成發展合力,打通不同市場主體之間的壁壘,形成農業數字化完整鏈路,助力企業構建良好合作機制。三要及時“補給”,與時俱進勇于創新。進一步推進地方政府職能轉變、簡化審批程序,為社會資本進入數字鄉村建設給予更多政策優惠,提高社會資本參與的積極性。同時加大改革力度,深化三農體制機制改革,讓村民利用物產、資產、產權等資源作為“資本”投入數字鄉村建設,更快實現共同富裕。
(作者:重慶市榮昌區政協經濟科技辦公室 朱蕓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