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要推動農耕文明和現代文明要素有機結合,書寫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鄉村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基在農村,中國新時代文化的種子也在鄉村。繁榮發展鄉村文化,必須推動農耕文明和現代文明要素有機結合,深刻分析蘊含在兩個文明之中互通共享的核心價值特質,努力做到“五味”調和。
一是要有國的味道。我國獨特的農耕文明塑造了中華兒女強烈的國家觀念和民族認同。特別是近代以后,空前的民族危機促進了農民這一最廣大群體的國家意識覺醒。千百年來,人衣食于農、農根植于土、土存續于國的認知不斷成為共識,深深鐫刻在每個中國人心中。
二是要有家的味道。農耕生產方式的集體性、合作性等特點,造就了聚族而居、差序格局的家文化。“首孝悌”常常是耕讀人家子弟的啟蒙第一課。從古到今,“鄉”和“家”的概念已經密不可分,甚至互為彼此的代名詞,構成中國人共有的家鄉情結。
三是要有人的味道。農耕文明的核心在人。傳說神農氏是奠定中華文明發展基調的人皇。在中國傳統農業社會里,處于中心位置的人,能順時、取宜、守則、和諧,在天人合一的境界中耕耘繁衍,塑造了有血有肉、有情有義的本真自我。時至今日,鄉村振興的關鍵依然在人。
四是要有農的味道。鄉村文化總是與苗圃田園、河流山川、鄉老村童等風土人情緊密相連。推動鄉村文化振興,不是簡單地把城市的“風景畫”復制粘貼到農村,而是要繼續繪就“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農樂圖”,讓“農家飯”越吃越香。
五是要有新的味道。鄉村文化不是一潭死水,而是一汪春池。推動鄉村文化振興,不能總是濤聲依舊,每天都重復過去的故事,甚至反復呢喃老歌。須知古往今來,多少開風氣之先、領時代之新的思想和事物皆發軔于鄉土、胎動于田園。改進創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應當積極推動新時代文明實踐向村莊、集市等末梢延伸,努力促進城市優質文化資源同鄉土精華文化資源心手相牽,真正實現共生共榮、相得益彰。
(作者系廣西壯族自治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