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近日采訪看到,在新疆南部深度貧困地區的800多個鄉村,不少農民通過“治壟興田”實現美好愿望,還在小庭院里做出脫貧大文章。
天氣漸暖,和田地區墨玉縣農民艾爾肯加拉木丁早早在自家地里忙碌起來。羨慕鄰居經過庭院改造嘗到的甜頭,他今年也打算利用騰出來的半畝土地種植蔬菜和葡萄。“不僅能讓全家人吃上新鮮蔬菜,多余的菜還可以賣錢。”
“過去不少農家院里的土地都是閑置狀態,堆滿雜物,影響美觀,又浪費資源。”墨玉縣恰克其鄉墩阿其瑪村駐村工作隊副隊長艾爾肯艾合買提說,庭院改造后,農民增收了,院落干凈了,對生活品質也有了更高追求。
墩阿其瑪村是南疆典型深度貧困村,人均耕地僅0.6畝。為了做精庭院經濟,墨玉縣在這些鄉村采取“三區(住宅區、種植區、養殖區)分離”模式,對12.8萬戶農家庭院進行改造,清理出的庭院土地達3.9萬畝。
丈夫外出務工,45歲的艾比白麥麥提明常年閑在家里。經過庭院改造后,艾比白也有了收入貼補家用。她在不到半畝地的種植區搭上葡萄架,中間辟出8壟塑料薄膜覆蓋的田壟。“等天氣再熱些打算種上豇豆、西紅柿,可以賣給駐村工作隊聯系的蔬菜批發市場。”
在她家由舊棚圈改造的養兔間里,300多只兔子活蹦亂跳。“鄉里一家企業免費提供種兔、飼料和技術服務,我只需要支付養兔間每個月15元左右的水電費。”艾比白說,今年2月底第一批兔子出欄就帶來了2000多元的收入。
得益于與庭院經濟相配合的“企業(合作社)+農戶”生產經營模式,農戶在生產、加工、銷售等全產業鏈中受益。
“在自家院里種蔬菜、養兔子真是一個好出路。”艾比白說,養兔成本低,技術有保障,銷售有出路,平均45天出欄,一年收入能達到1.6萬元。
“發展庭院種植、養殖業,戶均增收600多元,既可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革除生活陋習,又能有效預防疾病,養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艾爾肯艾合買提說,當地為鼓勵貧困戶改造庭院提高利用率實現增收,為已經改造的貧困戶發放14萬元補貼資金,貧困戶改造庭院積極性大大提高。
記者從自治區農業農村廳了解到,2015年起,新疆累計落實1.7億元,在南疆四地州33個貧困縣(市)、300多個鄉鎮、800多個村實施了庭院經濟項目,初步搭建起農業產業助推貧困農民增收的新平臺,同時形成貧困戶自我發展的長效機制。目前,貧困戶每收入1000元就有100-150元來自庭院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