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省廣元市昭化區柏林溝鎮馬蹄灘村“第一書記”羅軍被授予“四川省五一勞動獎章”。獎杯還未捧熱乎,他又趕去拜訪四川省化工研究院的專家,討教獼猴桃潰瘍病防治技術。
今年是羅軍在馬蹄灘村的第四個年頭。4年時間,在羅軍的帶領下,馬蹄灘村從一個無產業的落后村變成了一個產業四面開花的先進村,40多戶貧困戶全部脫貧,徹底摘掉了貧困村的帽子。
馬蹄灘村屬昭化區63個重點貧困村之一。由于地理位置偏遠,長期以來,該村交通不便,村民思想觀念相對落后,種植結構傳統單一。
要想富先修路。羅軍上任后,第一時間協調爭取47.5萬元資金,打通了該村1.9公里斷頭路,并聯系幫扶部門,規劃建設了15.1公里社道。這樣一來,不僅解決了馬蹄灘村產業發展后顧之憂,更是讓全村900余名群眾擺脫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肩挑背磨、步行出村的苦難日子,贏得了村民的信賴。
入戶座談、召開壩壩會、實地考察學習……道路建好了,羅軍便開始積極謀劃產業,激發群眾內生動力,變被動“輸血”為自身“造血”。
“羅書記組織全村40多戶貧困戶到和馬蹄灘自然條件相當的梅樹、射箭等鄉鎮參觀學習,親眼見識了產業致富的‘威力’,回來后大家都爭著搶著發展產業。”馬蹄灘村三社建檔立卡貧困戶馮宇傳對羅軍的這一決策豎起大拇指。
開拓了眼界、改變了觀念,馮宇傳也主動發展起了獼猴桃、生豬等產業,作為產業大軍中的一員“猛將”,他不僅成了村里的脫貧示范戶,更是家喻戶曉的產業致富帶頭人。
“去年生豬出欄10余頭,毛利潤將近3萬元。水產養殖基地擴大到了20畝,年收入至少有1萬元。種植的15畝獼猴桃,純利潤超過4萬元,加上老婆的務工收入……”馮宇傳打著他的“小算盤”,嘴巴咧到了耳根子。
依托既有的昭化區國良種植專業合作社和柏林溝鎮馬蹄灘生豬專業合作社兩個農村經濟組織,羅軍又以馬蹄灘村黨支部牽頭引領,整合能人大戶和貧困戶資源,建成標準化獼猴桃園1310畝,種植海椒300畝、中藥材300畝,規劃建設跑山豬養殖基地200畝、休閑垂釣生態魚塘200畝……
獼猴桃、核桃、中藥材種植,生豬、水產、小家禽養殖……一時間,馬蹄灘村產業如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昔日老百姓以種糧為生、外出務工為主的貧困村,家家戶戶發展起了致富產業,悄然間成了當地有名的“產業村”。
據了解,2018年,馬蹄灘村脫貧退出,貧困戶人均純收入約1.5萬元,人均增收超2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