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居事務“掌上看”,“小微權力”有監督。近日,在福建省廈門市同安區的農村地區,一個名為“村務通”的掌上移動服務平臺出現在越來越多村民的手機里,通過這個平臺,村民可以隨時隨地查看村中大小事。正式上線不到一個月,該平臺用戶已接近7000人,各村居已上傳各類信息公開內容近萬條。
“村務通”采取嵌入型微信小程序的方式,平臺開設了政策規定、會議情況、工作動態、黨務公開、財務公開等12個模塊,把村集體財務收支、宅基地分配及土地征用補償、專項資金使用以及優撫、福利、救濟工作等群眾普遍關注的情況在平臺上全面公開,村民足不出戶即可查詢相關惠民政策及個人惠民補貼補償信息。
村務公開、村務監督等村務機制是“1246”工作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所謂“1246”工作機制,指的是“堅持一個核心、建好兩支隊伍、實施四大工程、完善六項機制”的村級組織運行機制。具體來說,就是堅持村黨組織在農村治理體系中的領導核心地位,建設好村干部隊伍及農村黨員隊伍,實施頭雁引領工程、戰斗堡壘工程、富民強村工程、協同共治工程,健全完善村務決策、村務公開、村務監督、財務管理、便民服務、激勵保障等六項機制。
“村務通”的推出,是同安區推行該區農村基層組織“1246”工作機制的一個抓手。此舉可以打破村務公開的時間和空間限制,擴大村務公開的“到達面”,有利于提升村務公開和村務監督的實效。
同時,“村務通”平臺的作用不僅僅是村務公開與村務監督,平臺上還有其他不少便民利民的功能,將為村民提供更好的政務服務。該平臺連接了廈門市打造的一站式惠民服務平臺——“i廈門”統一政務服務平臺,并且直接導入了社保查詢、看病預約掛號等農村居民最常使用的功能模塊。
該平臺既可以通過用戶信息精準推送相關村居的公開信息,形成市、區、村級的有效統一和聯動,還可以打通政務服務群眾的“最后一公里”。
田洋村村民陳穎風告訴筆者,前幾天村干部上門推廣“村務通”平臺時,他注冊后就發現自己的農村醫保沒有自動代扣成功,立即在村干部的指導下通過平臺繳費,省去了他很多麻煩。“以前需要跑到稅務窗口去交錢,現在我們可以通過平臺繳費,我覺得這個功能非常好!”
今年,同安區結合鄉村振興和“工作落實年”活動,大力開展村居治理活動,積極探索推進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更多實實在在的變化正在出現。
同安區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表示,“村務通”的上線背后,其實是村務公開思路的轉變,該區正在傳統村務公開欄及村務民主聽證會等基礎上,探索創新手機短信微信、“村務通”App電子觸摸屏、互聯網、戶外視頻、有線電視、村村響廣播等更加親民便民、覆蓋更廣的形式,方便群眾隨時隨地看得到、看得明白,提升了村務公開和村務監督的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