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云南省瀘水市上江鎮丙奉村,村民們正在田間地頭忙碌。
“以前種玉米,一畝地最多只有五六百元收入。現在種草果,一畝地最少也有一萬元的收入。”村民空中益說。2018年,丙奉村草果種植收入達50萬元以上的就有10多家,一兩萬元收入以上的很普遍,紅彤彤的草果鼓起了村民的腰包。
近年來,上江鎮在產業精準扶貧中,以引進龍頭企業和能人帶動等方式,集中連片規劃種植草果、熱帶經濟作物和蔬菜產業,綠化荒山,保護生態,帶動貧困群眾增收致富。
在蠻英村第二村民小組,原先的荒山已是郁郁蔥蔥的澳洲堅果林場。前幾年,村民范世英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下,率先引進澳洲堅果,一家人起早貪黑,把近100畝澳洲堅果培育得枝肥根壯,果實滿枝。
“綠果5元至8元一斤,干果25元一斤,價格好的年份,一棵樹可以賣2000元,以后致富就全靠它了。”范世英說,現在,村里很多人開始種堅果,一片片荒山地變成堅果林,成為帶動山區農戶發家致富的“搖錢樹”。
在付壩村委會,一種新的晚熟芒果成為水果市場上的新寵,賣到了非洲、俄羅斯等地。
2014年11月,村民蘭付益在蠻英村流轉了200畝芒果園,嫁接晚熟品種鷹嘴芒果,還成立了瀘水市付益脫貧攻堅造林扶貧專業合作社,吸納社員20戶。2018年,200畝鷹嘴芒果開始產生效益,產量達80噸,收入近80萬元。蘭付益計劃推廣種植3000畝,讓更多農戶富起來。
如今,上江鎮經濟林果種植規模逐漸擴大,生態得到恢復,土地的綜合效益逐漸提高。山更綠了,水更清了,老百姓的收入來源拓寬了,獲得感也越來越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