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河縣漢族村駐村工作隊幫助村民儲存冬季燃煤。
金秋時節,黑龍江省大興安嶺地區稻米飄香。伴隨著豐收的喜悅,該區13支駐村扶貧工作隊忙著盤算百姓的收入賬。3年多來,他們結窮親、幫窮戶、拔窮根,在帶領村民奔小康的同時,也收獲了信任和情誼。
抓黨建聚民心
2017年5月以來,大興安嶺地區共派出13支扶貧工作隊、98名駐村干部到建檔立卡貧困村“安營扎寨”。地委組織部通過加強駐村干部教育培訓、跟蹤管理和督查考核,把精準扶貧和壯大集體經濟等重點工作融入到黨建工作之中,打造了許多黨建品牌。
呼瑪縣推出鄉風文明“紅黑榜”,最美黨員、最美庭院、最美母親、最美貧困戶等登“紅榜”,參與賭博、虐待老人等上“黑榜”,由包村領導、第一書記、村“兩委”成員組成的領導小組對上榜人員實行動態管理,每季度公布評選結果,形成弘揚真善美、傳遞正能量的鄉風文明長效機制;漠河市大河西村舉辦“攜手老鄉、圓夢小康”春晚、“教育扶貧、志愿暖冬”公益冬令營;塔河縣瓦干村建設“黨建文化小院”,筑起凝聚民心和力量的紅色堡壘。
辦實事潤民心
“鐵軍,輕傷不下戰場,只因此心安處是故鄉!扶貧先扶志,你為鄉村振興戰略奠定了一塊基石;輸血變造血,你為集體經濟發展豎起了一面旗幟……”這是漠河市“我身邊的好黨員”評選委員會給大河西村駐村工作隊隊長、第一書記安鐵軍的頒獎詞。從最初村民眼中的“外人”,到如今村民心中的“親人”,安鐵軍感觸頗深。駐村3年,他兩次因胃出血緊急住院。當村民都認為他會因病申請返崗的時候,他卻毅然選擇留下。他發揮自己在質監戰線工作多年的業務專長,積極參與村里的全麥加工基地建設,設計包裝、培育品牌、策劃運營。目前,15個品種的黑小麥系列產品成了村民脫貧致富的“金飯碗”。
“家長里短用腳趟,大事小情用心辦。”這是呼瑪縣嘎魯河村第一書記鄭雷的切身感悟。作為一名80后,他腦勤、嘴勤、手勤、腿勤,除了完成28篇家庭訪談報告、10萬多字的工作日記,還利用休息時間編寫了《科技扶貧手冊》發放到全區13個貧困村。今年疫情防控期間,鄭雷24小時駐守進出關卡,村民紛紛豎起大拇指:“鄭書記不是駐村,是看家!”
幫貸款、治大病、蓋新房、賣土豆、挨家挨戶照全家福……翻開駐村干部的民情日記,雖然有的只是只言片語,但背后的故事卻是千言萬語說不完。一件件大事小情,讓駐村工作隊如春風化雨,潤澤了群眾心田。
3年來,全區先后有35名駐村干部得到提拔和重用,10名第一書記獲得地級表彰,兩名第一書記榮獲“全省優秀第一書記”和“全省脫貧攻堅貢獻獎。”
興產業得民心
出勤打卡、入戶調查、群眾滿意度測評、村集體經濟評比……大興安嶺地委組織部駐村辦采取“嚴管+厚愛”的方式,把服務與監督融入日常管理,把實績與口碑列入年度考評,通過多種激勵機制,把駐村工作隊的執行力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市場競爭力和品牌輻射力。加格達奇區舉辦的“鄉村擂臺爭旗晉級”活動,讓駐村干部曬出工作“成績單”,從組織建設、鄉土人才、美麗鄉村、基層治理及脫貧攻堅等方面比亮點、展特色。
在“神州北極”漠河,每年的農民豐收節,市領導都會帶領相關部門和鎮村干部、駐村干部,舉辦“黨建曬秋分享會”,通過走、比、看的方式,曬黨建載體、曬經濟項目、曬鄉風文明,通過綜合打分,評出集體和個人前三名。
產業興則百業旺。駐村工作隊發揮技術優勢和人脈優勢,不斷做大北藥種植、特色養殖、山特產品加工等立村產業。大河西村黑小麥、北紅村大列巴、鷗浦村笨苞米等成為遠近聞名的扶貧產品。大興安嶺地區在全省率先消除“空殼村”,13個建檔立卡貧困村全部“摘帽”,村集體經濟收入均達到10萬元以上,貧困人口精準退出率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