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洞村是全國精準扶貧工作的開始地。”在全國精準扶貧典型案例第二次發布會上,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副院長、教授鄭風田說。
駐村幫扶、湖南省花垣縣十八洞村等5個精準扶貧典型案例在此次發布會上發布。
“2013年,在湖南省花垣縣十八洞村,總書記首次提出精準扶貧的重要論述。他(總書記)希望大家把種什么、養什么、從哪里增收想明白,不要喊大口號,也不要定那些好高騖遠的目標。扶貧攻堅就是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分類指導、精準扶貧。”十八洞村村民施成富對媒體回憶道。
“8年脫貧攻堅戰,‘精準’二字最為核心。”鄭風田說,2014年和2015年,全國打了兩年精準識別戰。這場戰役并不容易。
“和城市工作者用工資卡等不同,越貧困的地區,收入來源越難衡量。很多是現金或實物交易,很難判斷真實收入。”鄭風田說,這就給扶貧工作提出了問題:在同一個貧困村、貧困縣中,誰才是真正的貧困人口?這個工作量是海量的,卻也是最重要的。
河南大學哲學與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地方政府與社會治理研究所研究員田豐韶介紹說,2014年以來十八洞村探索實施了九不評標準,明確了精準識別的幫扶線,實施了七步工作法,明確了精準識別的工作程序,最后實現了民主公開,確保了群眾的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
扶持誰、誰來扶、怎么扶、如何退?精準識別做到了,精準幫扶才有了基礎。鄭風田說,這個難題,是所有發展中國家都必須解決的問題。
“一看房、二看糧、三看家里勞動力強不強,四看有沒有讀書郎。”鄭風田說,我國12.8萬個貧困村、7000多萬建檔立卡貧困戶,讓各地總結出了多樣而有效的尋找貧困人口的方法。
“過去的學術文獻,許多研究者采取了十分嚴格的方法將貧困人口找出來,例如想給貧困戶發補貼,為了避免非貧困戶領取,就將發放地點設置在十分遠的地方,這樣,不那么需要這筆錢的人就不會去花費時間了。”鄭風田說,中國的脫貧攻堅工作為其他國家減貧創造了鮮活的經驗,不僅是在過去8年消除了幾千年來都未能得到解決的絕對貧困問題,在精準識別、精準施策等方面的內容也十分具有價值。
識別出貧困戶,下一步呢?王曉毅說,通過駐村幫扶,“打仗的人”被派到脫貧攻堅戰第一線。
“精準扶貧對貧困地區來講是新事物。不論是建檔立卡,還是電商扶貧,都是原有鄉村體系沒接觸過的。特別是貧困村存在著干部老化、文化水平較低的困難,想要完成扶貧目標,必須把強有力的隊伍派到第一線。”王曉毅說。
據王曉毅介紹,通過嚴格管理、培訓,駐村幫扶隊伍能力得以提升。更重要的是,駐村幫扶從原單位和當地獲得了支持和鼓勵。
田豐韶說,2014年,十八洞村人均收入為1680元,2020年達到了18399元,幾年間增長了近11倍。村集體經濟增長了近1400多倍。
數字之外的巨變更加閃光。田豐韶介紹,十八洞村就嘗試探索由黨支部按照組織者覆蓋、服務功能突出、黨員作用彰顯的原則,結合黨員的地域分布、興趣特長、實體狀況、家庭狀況把黨支部分成4個黨小組,拓寬了優化了村級黨組織的體系,實現層級化、網絡化的管理。
田豐韶說,十八洞村故事告訴我們,十八洞村成功地由貧困走向富裕,從原來的深度貧困村轉變為全國文明村,得益于基層黨建推動持續發展,得益于重新利用政策實現資源下沉,也離不開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激發內生動力,特別是非常注重以移貧為導向的經濟集體發展,共享發展成果的模式。
在華中科技大學減貧發展中心主任向德平教授看來,駐村幫扶是治理現代化的體現,將重心資源送到基層,“扎到底”,直接進入貧困村。
“我們建立了黨和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系,打通了脫貧攻堅的最后一公里。在調研中,我們看到許多故事,黨員干部和群眾同吃同住的傳統又回來了,并在新的國家戰略中發揮了重大作用。”向德平說。
“鄉村振興需要打造一支永不離開、永遠發揮作用的工作隊。”向德平說,結隊幫扶在激發貧困發展動力、激發貧困地區發展能力方面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
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正在進行,王曉毅認為,駐村幫扶給這項工作帶來了十分重要的啟示。“最需要的是帶頭人。這個人可能不是農業技術專家,也可能不是專門做扶貧工作的,但他需要有能力把各方資源整合起來。”王曉毅說,許多駐村幫扶工作隊、第一書記就在做這些事。“通過駐村幫扶提升村級組織自身發展能力,是未來5年過渡期中非常重要的任務。”
中國扶貧發展中心副主任曾佑志說:“脫貧攻堅形成的經驗模式、體制機制、舉措辦法非常豐富、厚重、實用,這些體制機制和有效舉措,既可服務于減貧經驗的國際推廣,也必將在下一步鄉村振興中發揮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