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建湖縣九龍口鎮九龍口村三組村民潘仁如和家人談論最多的話題,就是“咱老沙莊這半年變化咋這么大”!村頭的老糧倉成了藝術空間,新建成的沙莊戲苑里每天飄出熟悉的淮劇。村里建了許多景點,一批又一批游客來了,給古村帶來新活力。潘仁如說,這變化,源于老沙莊有了一個響亮的新名號——淮劇小鎮。
7月26日,鹽城市高質量發展項目觀摩推進會開到建湖縣,九龍口淮劇小鎮揭開面紗,讓人耳目一新。“從一片文化建筑轉過去,湖蕩濕地、水鳥起落的景色撲面而來,人與自然、文化融為一體。生態與文旅的深度融合,讓我們看到一個新樣板。”鹽城市委書記曹路寶為此點贊,這里不僅有自然風光、還有淮雜元素,既能看到濕地生態、還能看到美麗鄉村,淮劇注入了豐富的文化內涵,給游客提供更加豐富、多元的體驗,在一眾特色小鎮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競爭力。
將淮劇《小鎮》植入“淮劇小鎮”
當一個地方同時擁有良好的生態環境、深厚的文化底蘊,那就意味著擁有了更多的發展潛能。昔日的沙莊蛻變成今天的淮劇小鎮,來自這份底蘊,也來自建湖富有想象力的創造。
“淮劇得用方言唱。想學淮劇,就得先來這里學方言。”和所有村民一樣,潘仁如也喜歡哼唱淮劇,淮劇對他來說就像一日三餐,“一天不唱,就感覺少了什么”。沙莊古村,曾經的淮劇家園,淮劇在這里得以滋養、發揚、傳承。
“淮劇發源于建湖,是國家級非遺文化。戲劇界公認的淮劇大師何叫天對沙莊情有獨鐘,因為這里系著淮劇的魂。”在九龍口度假區黨工委書記謝超云看來,打造淮劇小鎮,沙莊再合適不過。其實,以戲劇為特色及主題的小鎮并不鮮見。在國外,有英國莎士比亞小鎮、法國阿維尼翁小鎮;在國內,有四川沫若戲劇小鎮、浙江嵊州越劇小鎮、浙江蘭溪李漁戲劇小鎮等等,“這些小鎮,以戲劇文化結合地方特色,發揮著重要的文化傳播與傳承作用。淮劇小鎮,也有著這樣的使命擔當。”
全國唯一的淮劇小鎮,如何展現特色,需要更多智慧。“我們想到文旅融合,把淮劇、雜技這兩項國家級非遺文化植入小鎮的沉浸式演出中,既傳承文化基因貫徹保護方針,又發揮了非遺文化服務當代、造福人民的作用。”謝超云說,這個大膽的創意著實讓人激動,“當時的策劃文本,摞起來超出一人高”。
就這樣,淮劇《小鎮》被植入“淮劇小鎮”!即以獲得文華獎的經典淮劇劇目《小鎮》為原型,在小鎮打造劇中的18個節點,如此“村在戲里”,讓游客感知戲中場景、了解戲中人物,特別是劇中圍繞誠信的心靈拷問,一次次激發人心崇德向善的正能量,而沉浸式體驗,讓游客感受到淮劇文化的無窮魅力。循著《小鎮》跌宕起伏的劇情,記者走近小村拱橋、鐘亭、朱文軒的家、快嘴王小賣部,這些原本屬于舞臺的場景,如今在沙莊實景再現,沙莊變身為淮劇《小鎮》的現實大舞臺。
“豐滿充實的小鎮淮劇文化,篤定能實現洗眼(好看)、洗耳(好聽),九龍口既有江淮漁村的建筑之美,又有韻味十足的淮腔淮調,而濕地蘆蕩的好生態最適合洗肺。通過淮劇《小鎮》將誠信文化植入人心,實現洗心,讓走進小鎮的游客不枉此行。”建湖縣委書記祁從峰說。
打造海內外知名的淮劇小鎮,以各種形式展演淮劇經典劇目,構建“戲在村里,村在戲里”的獨特IP,這是沙莊淮劇小鎮的愿景。
老糧倉裝著藝術也盛滿鄉愁
踏進村口,便看到沙莊有著50多年歷史的老糧倉,青色的磚瓦靜靜地注視著古村的演變。每次看到“糧倉藝術中心”這6個字,潘仁如對外墻上“神在兩眼、情在臉面”“戲無情不動人、戲無理不服人”的標語不再產生違和感。
糧倉藝術中心究竟啥樣?一樓是淮劇小鎮展館,350平方米的展陳中,“沙莊記憶”“淮劇溯源”“小鎮愿景”,講述著千年古村的前世今生,以及美好未來。
糧倉藝術中心里,淮劇小舞臺是省淮劇團和建湖淮劇團的教學基地,這里也會定期舉辦淮劇沙龍,全國各地的淮劇票友都可以來過過淮劇癮。二樓的臨展廳,展出的是以“大美九龍口”為主題,出自國內知名畫家們為九龍口量身定制的美術作品。
老建筑被賦予新功能,但糧倉還是那個糧倉,青青的石板路還在,潘仁如有點恍惚,一切都變了,一切又仿佛沒變。
淮劇小鎮被分成三個片區:村口片區、核心片區、臨湖片區。從目前實施的村口片區和臨湖片區來看,已形成了村在蕩中、蕩在村中,戲在村里、村在戲里的獨特風格。500多戶居民的沙莊,街巷布局如同“非”字。遵循老街自然形成的巷道肌理,“建新如舊、修舊如舊”,古村落的歷史風貌依舊,沙莊仍是原鄉。
“一聲鼓響,風調雨順!二聲鼓響,國泰民安!三聲鼓響,震驚四方!”古沙莊,進村處有木質吊橋,如今吊橋原址復建,在橋頭又增加兩座鼓臺,與村里鐘亭形成“晨鐘暮鼓”。于是,水鄉漁村的落橋儀式,喚起了沙莊人的集體記憶,也成為游客爭先打卡之地。
文旅深融拉動鄉村振興新引擎
文旅融合這篇文章,生態是亮點。淮劇小鎮地處九龍口九水匯聚處,位于國家4A級景區內,緊鄰九龍口國家濕地公園。放眼九龍口,萬頃蘆葦蕩和1200畝景區融為一體,淮劇小鎮并不是孤立的小鎮,在生態保護上,小鎮以每年恢復3000畝的速度實施退圩還濕、退漁還濕工程,同時這里有大面積的“活化石”水杉和蘆葦蕩,吸引鳥兒來安家。
過去看天吃飯的潘仁如現在也端起“旅游飯碗”。“3畝地全部流轉給村合作社,租金加分紅一年至少3600元。加上在景區上班的固定收入,家門口一年掙三五萬元不成問題。”和潘仁如一樣,在淮劇小鎮上班的村民有300多人。
良好的生態環境,吸引更多游客走進淮劇小鎮,如何讓游客留下來、住下來,還需要下一番功夫。淮劇小鎮350畝,住、吃、文創和演藝等業態占比分別為50%、30%、20%,就拿住來說,小鎮除精品酒店外,還建成臨水而居的院落組團“九龍九院”特色民宿。到今年年底,小鎮可提供2000多張床位。
文旅相融,給小鎮“甜蜜的產業”帶來美好前景。將婚姻頒證中心設在小鎮,讓新人在九龍戲珠之地領證結婚,在300年合體皂莢樹下系上紅繩許下同心愿,并提供水鄉婚俗、祈福納祥等一條龍服務。每年,建湖有近7000對新人喜結連理,為小鎮的婚嫁產業提供了廣闊市場。
文旅相融,依托省淮劇團、省雜技團在小鎮掛牌淮劇、雜技藝術人才傳承基地,建立梅花獎得主、淮劇名家陳明礦大師工作室,吸引游客的同時也吸引人才。鄉村有了更多發展機遇,就會有更多年輕人踏上歸途。每天花30分鐘,從建湖縣城趕到淮劇小鎮上班,孫瑞霞并不覺得累。“以前在上海從事金融工作,上班擠地鐵要一個多小時。現在來沙莊負責文旅活動策劃,跨界了,希望無限。”從羨慕大城市、一心要出去闖,到回鄉就業、照顧家人,27歲的女孩孫瑞霞坦言,家鄉在發展,鄉村在振興,回來發展的機會多了。如今,她所在的團隊里,有許多年輕人選擇回到家門口打拼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