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君(左)在田頭和農戶交流。
人物檔案:孟祥君,女,1996年生,河南南陽人,河南大學本科畢業,2019年9月到河南省南陽市臥龍區石橋鎮小石橋村掛職鍛煉,現任小石橋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
“讓小孟當書記,我們也曾猶豫過,這可是一個有著3000多人的村子啊。”說這話的是河南省南陽市臥龍區石橋鎮黨委副書記秦建功。他說,“推選孟祥君作為意向人選前,我們先后在村里進行了兩次走訪、數次討論,由于她的口碑好、呼聲高,我們才最終下定決心。”
小石橋村一角。
今年年初,在新一屆村“兩委”換屆中,孟祥君高票當選小石橋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入村短短兩年時間,小孟書記就贏得了全村父老的“芳心”,到底有啥訣竅?帶著這種疑問,金秋時節,記者走進小石橋村。
話題一:
如何打開百姓“心門”
“或許農村發展的滯后,導致村民觀念有待更新,但他們始終是簡單的、質樸的。他們習慣將情緒表現在臉上,開心、不爽抑或冷漠。所以,與他們相處不需要套路,也不需要處心積慮,只要你足夠真誠、足夠用心,他們一定能夠感受得到,然后打開心門擁抱你。” ——孟祥君
深色西裝套裝、高高的馬尾辮,說話做事干脆利索,有著超越年齡的成熟穩重,這是孟祥君給人的第一印象。“大學讀的金融專業,你為啥選擇到基層啊?”記者開門見山問心中疑惑。孟祥君笑了笑說,“我當年是省優秀畢業生,又是班長、院學生會主席,就業條件還是很不錯的,回基層并不是退而求其次的選擇……”短暫停頓后,她繼續說道,“人生在世總要圖點什么,我老家是山區農村的,看過很多貧窮與苦難,我的想法很簡單,就是想為家鄉做點貢獻。”
來到小石橋村后,孟祥君擔任村黨支部書記助理,完成村書記交辦的日常工作之余,閑不住的孟祥君開始入戶走訪,“我看誰家門開著就去誰家,先介紹介紹自己是誰,然后就是和鄉親們閑聊。”然而,面對這個不請自來的姑娘,村民們的態度總是十分冷淡,“眼神里是警惕與防備,回答‘嗯’或者‘啊’,簡短又敷衍。”
縱使孟祥君熱情高漲,也頂不住這顯而易見的冷淡,幾天下來心情極其沮喪。有著30年基層工作經驗的老書記張聚賢,敏銳感知到孟祥君情緒上的變化,語重心長地開導她說,“小孟你剛來,老百姓對你還不熟悉,她們不愿與你深聊,你要理解。農村是個熟人社會,老百姓最講究將心比心,等和你熟悉了,自然就接納你了。”
老書記的話讓孟祥君不再急于被接受,她開始有心觀察張書記如何和鄉親們打交道。有一次,孟祥君和張聚賢一起去檢查衛生,她發現張書記和大家打招呼時,并不是簡單地問“吃了嗎”“喝了嗎”,而是會根據每家每戶的情況,有針對性地提問或者關心。這給了孟祥君很大啟發,“人心都是肉長的,真正把鄉親們放在心上,鄉親們是能感受到的。”
從此,孟祥君將鄉親們的感受放在首位。“村里有位留守老人,我去他家走訪時,他非常熱情地拿出大白碗,用手抓了一把白砂糖,沖了碗糖水讓我喝。”孟祥君笑著說,“我雖然很感動,可碗也不干凈、手也沒洗,心里還是挺掙扎的。但轉頭一想,我不喝的話可能會傷害到他,所以我還是一口氣喝光了。”后來,這位老人經常在村里說,“小孟人實誠、接地氣,這孩子真不錯。”
記者采訪孟祥君(右)。
話題二:
如何做到說話有人聽
“對待群眾,要站在前面去引導他們、團結他們,而不是高高在上發號施令。農村是個熟人社會,借助榮譽感、認同感、參與感等,發動群眾積極參與村級事務,讓身邊人帶動身邊人,興村之火才能越燒越旺。” ——孟祥君
當選村書記之后,孟祥君一直在琢磨,如何才能把村里的人氣給聚起來。她注意到,每到傍晚,村里的民俗隊就開始活動,大家說說笑笑好不熱鬧。受此啟發,孟祥君興沖沖召集村干部們,商量“元宵節辦文藝匯演,同時評選身邊榜樣”的事情。可村干部們認為“這事兒很可能會出力不討好”,勸孟祥君不要瞎折騰了。
“我的性格是非常犟的,不撞南墻心不死。”孟祥君說,她先找到民俗隊里的村民,說出自己想要辦活動聚人氣的想法,并真心邀請他們登臺表演。“只要村里需要,俺們愿意為老百姓表演,不要錢!”聽完孟祥君的話,嗩吶班王兆峰爽朗地笑道。與此同時,孟祥君也多次入戶試探村民態度,大家一聽都挺感興趣,她也放開手腳準備起來。
經過緊鑼密鼓的準備,今年農歷正月十五那天,小石橋村“元宵節文藝匯演暨樹新風表彰大會”如期舉行。“那天還下著小雨,特別冷,但廣場上足足有五六百人,小石橋好多年沒這么熱鬧過了!”老黨員祁洪杰說道。活動不僅讓小石橋熱鬧起來,也激發了村民們向上向善的積極性。“俺被評為‘好媳婦’了,感覺特別有面子,以后不僅要繼續做‘好媳婦’,也要帶動身邊更多人孝順老人!”孫兆梅自豪地說道。
除了辦活動、樹典型調動村民積極性外,孟祥君還十分注重發揮老黨員的帶動作用。“今年是建黨百年,我同鎮上領導一起為村里的老黨員頒發‘光榮在黨50年’紀念章,給老黨員將紀念章戴在脖子上,可老黨員低頭看了看身上的大背心,搖了搖頭說,‘你們等我一會,我先去換個衣服。’”孟祥君說,這件事讓她很受震撼,感受到了老黨員對黨的那份赤誠,“對黨有著如此純粹感情的人,是值得信賴的。”
村里的主干道年久失修,孟祥君爭取到修繕資金。她將老黨員組織起來,劃分不同路段分包到人,由他們收集群眾意見,并與村民們共同監督施工質量。在大家共同努力下,小石橋村道路修繕質量有了保證,群眾的需求最大程度得到滿足。不僅如此,還收獲“意外之喜”,“修路中所表現出的凝聚力、執行力,成為我們申請坑塘改造項目的優勢,原打算放在其他村的項目最終落戶小石橋。”孟祥君感慨地說,“或許這就是但行好事莫問前程的深意,我相信一粒粒珍珠早晚會串成美麗的項鏈。”
話題三:
如何處理棘手難事
“很多時候,老百姓想要的不僅僅是結果,更是你對待他們的態度。凡事換個角度,盡量用悲憫之心,去諒解他們的不完美、體恤他們的難處,真正與他們實現情感共振,那么,所有看似復雜的事情都會變得簡單。” ——孟祥君
今年67歲的脫貧戶翟玉華,是從湖北嫁到小石橋村的,丈夫、兒子相繼離世后,她獨自以種菜為生。村里為翟玉華提供了公益崗位,讓她負責家旁邊廢棄大坑的衛生,可不知道為啥衛生總是搞不好,翟玉華經常挨批評,作為翟玉華的幫扶人,孟祥君也感到頭疼。
有一次,孟祥君和村干部去坑塘旁找她,離得很遠就聽見她大喊道,“俺都打掃干凈了,這里沒有垃圾!”“我聽她的聲音有點不對勁,猜想有什么委屈。”孟祥君說,“等我走近,大娘的眼淚立馬就掉下來了,‘小孟,有人偷偷在這倒垃圾,我管不住他們。’”老人局促不安、滿臉淚痕的模樣,讓孟祥君內心酸澀不已。她意識到,“比起能給鄉親們做什么,懷揣悲憫去諒解他們的不完美,盡所能去幫他們解決難題,或許更加重要。”
從此之后,孟祥君更加注重環保意識宣傳,在全村4個自然村、15個村民小組配齊垃圾桶。當再有村里人排擠、嘲笑翟玉華時,一向笑呵呵的孟祥君就會板起臉,維護起翟大娘來。
以村民希望的方式,對待村民每件大事小情,成為孟祥君的工作準則。今年3月,26戶村民開著挖掘機、拿著農具,來到村部讓孟祥君主持公道,叫喊著再不給錢就要去推花、分地。事情起因是2011年,村民三組的26戶村民通過小組長將65畝土地租給月季種植戶李老板,約定每年支付租金6.5萬元、租期10年,但去年的錢遲遲沒給。
“這件事情我們會認真調查,該是大家的錢,一分不會少!”孟祥君邊安撫大家情緒邊打電話給李老板。老板也給出了不支付租金的理由,“小孟書記,俺前幾天重新量過了,租的土地只有54畝,每年足足多支付11畝的租金,所以2020年的租金不再支付。”
兩邊相持不下,孟祥君提議重新丈量土地,結果確實只有54畝。由于小組長遲遲不肯提供相關資料,孟祥君只好讓群眾監督,各自報出自家每年拿到的租金,共計5.4萬元。在事實面前,組長也無言以對,只好退還多拿的錢。孟祥君回憶說:“量地花了好幾個小時,中午沒來得及吃飯,鄉親們怕我餓著,紛紛從家里送來點心。”孟祥君能感覺到,大家的怒氣慢慢消了,后來,不經意間聽到老百姓說,“小孟書記,這個娃娃真是不簡單!”
記者感言>>>
短短兩年,這位和記者同齡的年輕女孩,經歷了從學生到村書記助理再到村書記的轉變,由最初的青澀懵懂到如今的干練穩重,這背后的酸甜苦辣若非過來之人豈能體味?
小孟書記總說她做的不是什么大事,但細數起來也絕非什么小事:探索婦聯“1314”工作法,有效發揮婦女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積極性;申請專項資金50萬元,硬化村莊道路1000余米;吸引投資60萬元,讓村莊廢棄坑塘水系連通;引進一家投資500萬元的鞋面廠,解決本村80余人就業……
最讓我感動的是,小孟書記不僅利用自己的學識為村莊注入活力,還真正將自己的身心安放在小石橋村,她總能敏銳洞察鄉親們的痛點,體貼每個人生活的不易,再用自己的方式給足他們安全感。
她說,她最聽不得鄉親們說喪氣話,農村也不見得就一定差;她說,凡事都應拼盡全力,要做就要做到最好;她說,長大意味著能扛事,否則成長將失去意義。
謝謝你,不認輸、能扛事的小孟書記。謝謝你,給同齡的我上了生動的一課。
結對感悟:有一種共情叫“向下兼容”
或許是出于記者的職業習慣,我遇事喜歡存疑求證。見到小孟書記之前,我就聽過很多關于她的好話,這讓我心里有些嘀咕,“這姑娘真有這么好嗎?”
然而,初次見面時,我不但沒有發現她的“破綻”,反而明白了大家為何不吝贊美。
年輕的外來姑娘小孟,之所以能在短時間內得到小石橋村男女老少的認可,是因為她辦了許多實事。比如,她發現村民的面子大于天,于是通過評優秀、樹典型來凝聚民心;再比如,她知道鄉親們渴望體現自我價值,所以大事小情都讓大家參與進來。
很多時候,人們總是習慣從自我角度出發,思考“做什么才能體現自我價值”,然后陷入“自己感動不已,別人卻不領情”的尷尬。而小孟書記,從進村那天起,就主動走入鄉親們的世界,與他們肩并肩站立,以他們的視角去看待世間萬物。
在小石橋村生活的日日夜夜里,小孟書記看到了貧窮與落后,也看到了單純與淳樸,她不僅快速融入這個真實到有些粗糙的世界,還以強大的共情能力包容著每個人,以柔軟的悲憫情懷善待著每一份敏感脆弱。她一直都在努力向上成長,但也從未忘記向下兼容。
采訪結束后,我和小孟書記相約去吃個晚餐,出門之前她走到樓下房間說,“我今兒不擱家吃飯了哈。”“咦?小孟書記父母也在村里?”看著我探究的小眼神,小孟書記主動解惑說,“他們是駐村工作隊,平時我們都是一起吃飯。”10月底的北方,七點多已是濃黑一片,小孟書記邊小心翼翼開車邊和我說,“最近忙著更新路燈,否則烏漆墨黑的,太不安全了。”
這兩個暖心小細節雖然沒被寫進報道里,但卻被我妥貼地安放在了內心深處。這幾天,小孟書記又在朋友圈,為“自家”蘿卜白菜代言呢,那溢出屏幕的喜悅與驕傲,真是迷人又富有感染力。(本報記者 劉鳳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