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三屆“傳統村落保護暨鄉村振興——潛山·北京兩地論壇”在安徽省潛山市龍潭鄉萬澗村舉辦。該論壇依托于萬澗村傳統村落保護試點項目,旨在破解當前傳統村落保護難題,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的傳統村落保護及鄉村振興模式。
萬澗村位于安徽省西南部,是皖西南傳統特色村落,有著特色古民居30余處。為探索傳統建筑的創新利用方式,將保護傳統村落與鄉村振興有效結合,安徽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委托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和北京大學社會學系成立項目聯合團隊,以陪伴式規劃的形式在村落治理機制建設、鄉村產業培育與反哺、傳統建筑改造與合理利用、傳統建造技術傳承與創新、公益力量及社會資本引入、傳統文化傳承與活化等領域展開了嘗試。
“前面就是螢螢公益書屋,這里以前是廢棄的造紙作坊;再往前是芮家老屋老年活動中心,也是由傳統建筑改造而成。”中規院(北京)規劃設計有限公司鄉村振興中心主任曹璐介紹道,項目嘗試將傳統建筑改造為村民活動中心、兒童圖書館等公共性場所,并以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經濟合作社為依托,結合社會公益力量,對修繕改造后的建筑進行運營和管理,更有效保護和再利用傳統建筑。
據了解,萬澗傳統村落保護試點項目構建了“理事會+合作社”的雙機制架構,成立針對傳統村落保護和發展的專業合作社,以農村經濟產業實體引導村民妥善利用村落傳統資源謀求發展。曹璐補充道,合作社可以根據傳統村落保護規劃的相關構想,推動規劃范圍內的房屋、土地、山林高效流轉,促進資源整合,并自主經營有機農業、手工業、餐飲等產業項目,反哺傳統村落保護工作。
“以前這里雜草叢生,都是撂荒地。”回味鄉愁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芮品高指著種滿菊花的田地說,自合作社成立以來,復墾棄耕農地250余畝,合作社將流轉的土地統一種植金絲皇菊、綠茶等農作物,并形成了完整的生產、加工、銷售鏈。芮品高介紹,合作社還承擔萬澗村傳統村落保護試點項目的裝飾裝修和日常運營等工作,發展了以特色村落、傳統文化為主的休閑旅游,帶動了108戶參與其中。
“村落的保護、改造和合理利用問題必須與村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潛山市委書記梅耐雪說,項目強調以村民為主體的產業培育方式,讓村民參與村落環境整治工作、吸引村民參與學習傳統建筑修繕工作,既能激發村民投身鄉村振興的積極性,還能降低建設改造成本。
論壇上,來自建筑、規劃、社會學、公益傳播等多個領域的專家學者和社會人士,圍繞以規劃引領的鄉村建設行動、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新媒體時代下的公益力量、以農民為主體的鄉村振興以及社會力量參與的鄉村設計創新等五個方面,共同探討了新時代傳統村落保護與鄉村振興的有效路徑,對萬澗村傳統村落保護的工作提出了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