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安徽省宿州市做足做細做好資源、產業、實體三篇“文章”,截至去年底,經營性收入50萬元以上的村達到168個,占比14.45%,超額完成原定9%的年度目標。
盤活資產資源。深入推進產權制度改革和“三變”改革,全市涉農村(居)已完成產權制度改革任務、建立村集體經濟組織,全面完成清產核資。通過“三變”改革當年產生收益的村達1064個,培育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766家、農民專業合作社15458家、家庭農場19593家。
聚焦產業發展。建設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聯盟,培育集體經濟發展核心示范村32個,輻射帶動周邊若干個產業相通、資源稟賦相似的村91個,收錄農業增效、服務創收、多元發展、鄉村旅游等方面典型案例52個。埇橋區深入推進黨建引領信用村建設,累計投放貸款2553戶3.19億元,82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先后吸收金融資金1205萬元,有效帶動溫室大棚、養殖等產業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呈現“多條腿走路、多路徑拓展”的良好局面。
發揮實體作用。積極鼓勵村集體經濟組織設立經營實體,蕭縣推行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構建“村集體+服務組織+農戶”三位一體聯動模式,形成資源開發、資本運營、生產服務、土地股份合作等具有宿州特色的集體經濟發展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