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中午,彭夏英便開始忙活晚飯,晚上有7桌客人要來她家做客。2016年春節前夕,在江西看望慰問廣大干部群眾的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井岡山上的神山村,走進貧困戶彭夏英和丈夫張成德家中,算收入、問需求。總書記的到來讓彭夏英一家的生活大變樣,也給吉安市的脫貧攻堅和后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指明了方向。
作為革命老區,吉安脫貧的任務重、難度大,同時,脫貧后如何為脫貧戶提供持續穩定的支撐,也成為吉安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之一。江西省委書記易煉紅在吉安調研時提出,要加快提升產業發展能級,著力打造革命老區共同富裕先行地。江西省省長葉建春也對吉安提出了深入推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持續壯大農村集體經濟、以鄉村振興實效提升群眾獲得感幸福感的要求。
立足產業,吉安市探索回答了“脫貧靠什么持續、鄉村振興如何銜接”兩個關鍵問題。“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完善與脫貧群眾的利益聯結機制,確保脫貧基礎更加穩固、成效更加持續、群眾更加有獲得感。”吉安市委書記王少玄表示。
“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論述,抓鞏固、促銜接,打造革命老區鄉村振興新樣板。”吉安市市長羅文江明確了工作目標。目前,吉安市有脫貧村570個,全部發展了特色產業;脫貧戶10.03萬戶34.4萬人,其中9.7萬戶獲得產業發展扶持,產業幫扶覆蓋率達96.7%。
抓住人這個關鍵要素,讓人有產業做,讓產業有人做,把脫貧戶的內生動力充分激發出來——
家門口的產業最穩當
2021年,彭夏英家有個變化,她的小兒子彭張明主動從廣東深圳回來了,不再外出打工,而是接過了農家樂的擔子。
“總書記是農歷臘月廿四來的我家,正月二十,我們就把農家樂辦了起來。”彭夏英告訴記者,她家并沒有大拆大建,反而把老屋子原封不動保留下來,室內陳設也是按照總書記來時布置的。當年,彭夏英家就脫了貧,年收入最高時達到10萬元。
2017年2月,神山村與井岡山一道,在全國率先脫貧摘帽。但漸漸地,一個新的問題擺在面前:脫貧時發揮了關鍵作用的產業,有沒有進一步挖掘的潛力?能不能持續給村民帶來收入?
“在有限的空間下滿負荷運轉,這是脫貧后暴露出的產業短板。”神山村黨支部書記彭展陽看得很清楚,鄉村振興不能“吃老本”。在AAAAA級鄉村旅游點的基礎上,神山村以“打造文化符號”為新的方向,全力申報國家AAAA級景區。“我們正在與吉安市旅投公司商討下一步的鄉村旅游規劃,投資規模將有一兩億元,村民以資源入股,進一步享受發展紅利。”彭展陽說。
變化在悄然發生:神山村常住人口由過去的26人增加到170多人。“以前是‘逃山求變’,現在是‘返鄉創業’,人留住了,鄉村振興也就有了基礎。”彭展陽告訴記者,目前,神山村集體經濟收入達到30萬元,村民年人均收入達到2.6萬元。
當神山村人相繼回到村里,在吉安另一頭的永豐縣佐龍鄉塘頭村,原先留在村里的脫貧戶也在經歷不小的轉變。
2017年,曾運英依靠幫扶政策脫了貧,并在鄉里開起了快遞服務站。“但是后來愛人身體不好,經常跑來跑去很不方便。”曾運英告訴記者,作為脫貧戶,她越發感覺,必須在家門口找到一種適合自己又可持續發展的產業。
2019年,在江西贛州做了幾年嘗試的安徽和縣人杜曉偉來到佐龍鄉,成立了吉安市佐盛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連片種植設施蔬菜600畝。“設施農業重在管護,如果能讓老表充分參與進來,讓他們從‘給我們種菜’變成‘給自己種菜’,就能讓大家都受益。”杜曉偉的思路是發揮村民的能動性。
一邊是脫貧戶的致富需求,一邊是龍頭企業的發展思考,就這樣,雙方搭上了線。杜曉偉把在基地務工的村民分成4組,各組“承包”離得最近的一塊地,曾運英是其中一名小組長。別看只是小組長,學問可不少,杜曉偉給他們明確了績效考核辦法,誰種出的產量高、品質好,就給誰獎勵。
“之前從來沒接觸過種植,一開始聽說還要績效考核,感覺挺難。”不過,作為基地里年齡最小的曾運英,對從零開始學好種植倒是很有信心。杜曉偉請來了技術員,曾運英每天跟在后面學,到最后技術員撤走了,曾運英也出師了。
“2020年掙了四五萬元,干得最好的時候,一個月獎金就有1000元。”曾運英告訴記者,基地的活兒忙完時,她還有精力照顧快遞站的生意。在曾運英等脫貧戶的帶頭下,佐盛農業也實現了3000多萬元的年銷售額。
從脫貧戶到小組長、農民技術員,曾運英的變化恰恰體現了實現銜接的關鍵——產業賦能。《吉安市“十四五”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征求意見稿)》明確提出,著力構建脫貧攻堅后續發展長效機制,做大做優主導產業,激發內生動力、提升發展能力。截至目前,吉安市六大富民產業(井岡蜜柚、綠色大米、綠色蔬菜、有機茶葉、特色中藥材、特色竹木)總面積超過650萬畝,累計帶動脫貧戶7.7萬戶。
抓住合作社這個關鍵平臺,提供技術和服務,明確致富帶動機制,讓脫貧戶發展產業找到組織——
小農戶始終有人帶
今年春耕,泰和縣嘉農惠農機專業合作社副理事長蔣榮慶對一項協議頗為關注。“農戶自愿和我們簽訂《‘九服務一擔保’服務協議》,由我們進行生產托管。”在蔣榮慶看來,社會化服務最大的受益者就是脫貧戶。
“九服務一擔保”即合作社提供育秧、機耕、機插、機防、農技、機收、烘干、儲藏、市場9項服務,并為農戶貸款進行擔保。就好比把一份菜單擺在面前,需要哪個環節的服務,農戶都可以“點菜”。
“為了提高服務的針對性,我們還成立了產業鏈黨支部,從組織形式上深挖幫扶潛力。”蔣榮慶介紹。嘉農惠合作社有5名黨員,帶動著35名脫貧戶。每名黨員既直接負責“九服務”中的一項,又聯系兩三名脫貧戶,其余則由一般干部負責。如此一來,脫貧戶在生產過程中時時刻刻能夠找到組織。
據統計,吉安市引導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小農戶等組建了34家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培育各類社會化服務主體1816個,完成農業生產托管服務面積581.23萬畝次,服務小農戶49.03萬戶次。
幫扶主體明確了,脫貧戶的技術如何提升?在泰和縣上模鄉油洲村“老支書”肖遠昕看來,這些年,鄉土人才的培養為村民帶來了更多幫助,也讓這個貧困村于2017年通過產業實現脫貧。
2011年,江西開始在全省實施“一村一名大學生工程”,肖遠昕作為人才培養對象,在江西農業大學學習了3年農業經濟管理。學成后,在2016年,他牽頭成立了欣旺果業合作社,帶領油洲村發展臍橙種植。
泰和縣也沒有讓這些“大學生”各自為戰,而是給他們起了一個統一的名字——“田教授”。像肖遠昕這樣既懂技術,又懂農村,還在村民當中有威信的帶頭人,成為從技術上帶動脫貧戶的主力軍。2021年,泰和縣又上線了“田教授”智薈云App,將涉農政策宣傳、日常實訓教育、技術難題解答等功能整合,脫貧戶足不出戶就能獲得“田教授”的幫助。
吉安市將強化農業技術指導作為幫扶脫貧戶的一項重要內容,深入開展農業科技助力產業發展行動,組織農技專家聯合組成宣講團深入13個縣(市、區),服務脫貧戶超過1.8萬人次。
產業鏈黨支部和“田教授”串起了產業發展這根線,到最后,還是要落到增收上。2019年,吉水縣金灘鎮白鷺村村委會領著當時還沒有脫貧的25戶貧困戶簽下了一份為期10年的“四方協議”,另兩方分別是吉水縣柘豐稻漁種養專業合作社和基地管理者,協議圍繞小龍蝦養殖展開。
根據協議,柘豐合作社在村里建立基地,并優先吸納貧困戶(脫貧戶)務工;除了產業獎補外,根據小龍蝦銷售情況,農戶個人每年分紅500元,村集體經濟每年增收2.5萬元。“村里共流轉了1400畝發展稻蝦共作,脫貧戶全覆蓋。”白鷺村黨支部書記許志明介紹。
后端,柘豐合作社聯結著15個村418戶脫貧戶;前端,合作社則建設了吉水小龍蝦交易市場,吸引深圳等地市場主體進貨,年交易額超2億元。“脫貧戶有收入、村集體能增收、合作社拓寬了產業覆蓋面,各方都受益。”合作社理事長饒品峰說。
在各縣(市、區)的探索實踐下,吉安全市大力推行“五個一”和“一領辦三參與”等產業發展模式,培育具有帶動能力的龍頭企業204家、帶動脫貧戶1.71萬戶4.92萬人,培育具有帶動能力的合作社1171家、吸納脫貧戶7.78萬戶16.86萬人,脫貧戶依托產業的穩定增收前景充分顯現。
抓住提升這個關鍵目標,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實現產業發展和脫貧戶致富方式雙升級——
打出吉安農產品的“金字招牌”
其實,不論是挖掘家門口的產業還是建立利益聯結機制,都還只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規定動作”,想要真正從“大部隊”中脫穎而出,關鍵是找到領跑的秘訣。立足贛中區域中心這一區位特征,吉安思考并摸索到了屬于自身的農業產業發展優勢。
2018年,來自山東壽光的江西圣大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在吉安縣成立,設施蔬菜基地選址敦厚鎮倉田村。“此前,我們的蔬菜從壽光運到南方市場普遍需要24小時,而從吉安縣采摘上市,僅需5小時。”公司副總經理裴首帥談起了落戶吉安的感受。
在壽光的農業人看來,吉安縣的優勢不僅在于區位,更在于產業潛力。與壽光許多農戶擁有自己的大棚不同,老表過去沒搞過大棚。“壽光的基礎雖然好,但是如果想擴大規模,那就好比拆房子,確實很難。”裴首帥告訴記者,吉安縣不僅由政府事先統一流轉好了土地,同時750元/畝的地租也遠低于壽光。
伴隨產業轉移的是技術和效益的積累。在基地內,記者發現了3種不同的大棚。“越冬棚到冬天晚上會蓋棉被保溫,春秋棚到夏季白天則會拉上外遮陽降溫,我們又將兩種技術結合推出四季棚,適應這里冬、夏的不同氣候特點。”裴首帥介紹,除了設施的更新,他們還為老表請來了6名技術員實地指導。
從基地向外延伸,目前,吉安縣已經有19個鄉鎮開始發展設施蔬菜,技術和標準由圣大統一輸出,截至2021年已發展6000余畝,一個“新壽光”的雛形已然顯現。
壽光與吉安縣的互動體現出一個關鍵詞——提升。“十四五”期間,吉安市將支持各縣(市、區)因地制宜建設特色種養基地,在宏觀上堅持“防返貧、促增收、壯集體、可持續”,在實施上發力“創品牌、擴規模、育龍頭、培主體、促融合”,讓產業成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著力點。
——傳統產業巧升級。在萬安縣,“一江秋”糧油變傳統經銷商模式為連鎖銷售,不僅實現企業的互聯網轉型,還牽頭成立萬安縣電子商務協會,2020年實現銷售額2.5億元。脫貧戶也實現了轉型,五豐鎮東源村的傅小蘭原先只負責打包,后來她和公司董事長陳云商量,慢慢接觸電商業務,如今已經成為電商倉庫主管。
——特色產業挖潛力。同樣在萬安縣,以井岡蜜柚為主體,荒山上建起1萬畝農旅融合基地,并擴充種植了枇杷、早熟桃、楊梅、脆冠梨、蜜柑等,一年四季都有果。“針對脫貧戶,我們比普通農戶提早分紅,每戶每年可以拿到4000元。”江西聯正現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胡國軍介紹。
——優勢產業提價值。吉水縣誕生了一只“蟹王”,足足1斤3兩的重量,讓這里的大閘蟹聲名遠播。網絡渠道上,一只9兩的公蟹可以賣到5000元,相比之下,普通兩三兩大小的就只有30元。“我們給脫貧村的分紅是其他村的兩倍,達到4萬元。”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吉水縣盤古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王銀表示,公司每年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上的投入超過100萬元。
在提升重點產業的基礎上,吉安市以“高質高效、宜居宜業、富裕富足、縮小城鄉差距”為“十四五”主要目標,在5年過渡期內,實現平穩過渡,做到“四個不摘”,培育壯大新型經營主體,鑄強綠色食品產業鏈和農業產業鏈,確保脫貧攻堅成果充分得到鞏固拓展,實現農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829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