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河北省獻縣本齋東村,一尊躍馬揚刀的馬本齋烈士銅像栩栩如生、威風凜凜。馬本齋率領的回民支隊,曾令侵華日軍聞風喪膽。70多年過去了,前來這里祭奠的人絡繹不絕,敬獻花籃、重溫入黨誓詞、追憶英雄事跡……大家以不同形式,表達對革命烈士馬本齋和回民支隊的崇敬與懷念。
本齋東村位于獻縣東北部,是抗日英烈馬本齋的出生地。從1937年到1944年,馬本齋率領回民支隊,經歷大小戰斗870余次,殲滅日偽軍3.6萬余人,被毛澤東主席譽為“百戰百勝的回民支隊”。受到他的感召,本齋東村先后有26名優秀兒女奔赴戰場,其中16人為了民族解放英勇就義。為紀念這位民族英雄,我的家鄉由東辛莊更名為本齋東村,建成馬本齋母子烈士陵園、馬本齋紀念館,先后獲評全國百家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等榮譽稱號,每年接待各地參觀研學團隊30余萬人次。
英雄已去,精神猶存。在馬本齋戰斗過的土地上,勤勞智慧的本齋人,過上了幸福的生活。如今,伴隨著英雄揚名全國的,還有本齋的牛羊肉制品,“買世界,賣全國”已成本齋企業最生動的寫照。
走進我們村的生產企業,你會看到,冷鏈車不斷穿梭往來,把從美洲、歐洲、澳洲等進口的冷鏈肉送到這里,再把經過調理的牛羊肉卷(磚)銷往全國各地。全村現在有清真肉類加工企業87家,其中投資1000萬元以上的大型企業達12家,建起冷庫75個,年加工牛羊肉近20萬噸。2020年,這里還通過了省級食品生產集中區驗收,目前已發展為華北地區最大的清真牛羊肉吞吐集散地。
回族自古有經商的傳統。上世紀80年代,我的父輩、兄弟就開始從事牛羊肉屠宰加工。每天凌晨三、四點,他們就要去百公里外的衡水集市挑選牛羊,用拖拉機拉回家后,腳不沾地地屠宰、分割,晚上連夜再送到天津的食品加工廠。1984年,村里建起了第一座100噸冷庫,借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本齋的牛羊肉加工企業如雨后春筍般發展起來,直到有了今天在全國的市場地位。
2021年村“兩委”換屆后,我成為本齋東村新任村黨支部書記。作為全國首批紅色美麗村莊建設試點村,我們深入挖掘紅色資源,明確了“三門四街”的村莊整體規劃,在村莊3個進出通道和4條主要街道,通過雕刻、鐵藝剪影、文化墻、文化亭等形式,打造了“三十八街景”,重點展示回民支隊紅色文化、馬本齋母子英雄事跡等。同時,做好馬本齋故居、回民支隊組建遺址標識,對每一處點位選址、每一個造型設計嚴格把關,并同步推進村莊凈化、綠化、亮化、美化等工作,讓其與紅色元素交相輝映,令村莊的面貌煥然一新。
風正帆懸,重任在肩。只有把黨的旗幟始終扛在肩上,群眾才能感受到村莊翻天覆地的變化。立足黨建引領,我們會接續傳承馬本齋抗日精神的紅色基因,依托清真食品特色產業,努力打造集紅色歷史、研學教育、工業旅游、餐飲娛樂于一體的魅力本齋。
河北省獻縣本齋回族鄉本齋東村黨支部書記 馬現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