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有著福建長汀“糧倉”之稱的河田鎮萬畝良田,農機轟鳴著穿梭在田間,一根根挺拔稻穗被割斷稻稈卷進脫粒倉,搖身一變成為顆顆飽滿的稻粒。一眼望不到邊的稻穗金黃,喻示著又到了豐收的季節,長汀縣融萬家農民專業合作社聯合社的社員們臉上都洋溢著喜悅。這樣歡悅的場景在長汀縣的田野里隨處可見。
長汀是國家級產糧大縣。近年來,長汀縣以列入“全國農民合作社質量提升整縣推進試點縣”為契機,通過強化黨建引領、聚焦人才優勢、匯聚部門合力,扎實推進“黨建+”合作社工作,推動全縣特色農業產業整體提升,增強村級集體經濟實力,讓農民走上致富快車道。
“要想火車跑得快,還得車頭帶”,黨建引領就是這個關鍵的“車頭”。長汀縣堅持把黨的領導貫穿合作社發展始終,出臺推行“黨建+”合作社工作實施方案,明確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實施路徑,把黨組織設置、黨的活動等具體要求寫入合作社章程,壓實縣鄉村三級工作責任,把好發展方向。目前,全縣有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45家,黨員領辦合作社143家。
怎么發揮“車頭”的作用讓“火車”跑得又快又穩?長汀縣針對重點難點問題強化引導和指導,共舉辦5期鄉鎮組織委員論壇、3場政策宣講會、2場現場推進會,編發《長汀縣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工作指南》,在微信公眾號開設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典型案例專欄,多措并舉講政策、解疑惑、促認識,消除基層顧慮,激發發展合作社的信心和動力。同時由鄉鎮黨委和職能部門負責,指導村黨支部最大程度整合村內資源,結合培育壯大“一鄉一業”“一村一品”推動產業規模化,積極引導、鼓勵和支持村黨支部書記、黨員能人和群眾致富能手等牽頭成立815家合作社,創辦和領辦技術服務和各類經濟實體3000余個,見習實訓基地26個。
涂坊鎮是長汀縣種植檳榔芋的核心鄉鎮。最初,長汀檳榔芋原品種為白芽芋,食味較淡、粉度不高、品質較低。長汀縣啟煌檳榔芋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吳啟煌犯了難。為了解決這個難題,長汀縣召集農技相關專家人才互相探討、共同研究,選育出紅芽檳榔芋——汀芋一號,品質顯著提升,其市場價格及受歡迎程度明顯提高,新品種及無公害栽培技術開始在全縣進行推廣。如今,長汀縣檳榔芋種植面積從上世紀80年代的數百畝發展到現在的5萬多畝,種植農戶近萬戶。
在黨支部領辦合作社過程中,人才就是蓬勃發展的引擎。長汀縣出臺《優秀農村實用人才評選辦法》等人才政策,培育出新農人賴斌等一批返鄉創業示范戶,并積極爭取34名省級、52名市級科技特派員,選派120名縣級科技特派員,為合作社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智力支持。評選出的帶強產業發展、帶動群眾致富的優秀農村實用人才和技術能手,安排到合作社擔任經濟顧問、技術指導。積極鼓勵農技人員申請技術職稱,39名獲得初級、中級職稱的“田秀才”“土專家”“鄉創客”參與合作社運營,發揮技術、經驗等優勢,搞好“傳、幫、帶”,促進合作社效益提升。
在香草家禽養殖技術服務專業合作社的車間里,裝著10萬枚雞蛋的8臺雞苗孵化設備正在運轉。一旁,社員們忙著分選雛雞、注射疫苗、裝箱發貨。這里每年培育150萬羽河田雞雞苗,供不應求。合作社理事長藍秀介紹,合作社能發展到現在的規模,多虧了政府的政策支持。
政策支持、技術指導、銷售渠道等因素是合作社走上“晉級”之路的關鍵,因此,如何匯集各部門力量攻堅合作社發展提升過程中的難題成了長汀重點思考的問題。長汀縣立足水稻、檳榔芋、河田雞等產業優勢,整合現有資源,成立特色產業縣級“黨建+”聯合社,帶動產業鏈抱團發展、降低成本、打響品牌,實現效益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