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內蒙古阿拉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簡稱:內蒙古阿拉善高新區)聚焦黨建引領產業發展,以“黨建強、產業興、農民富”為目標,創新實施“黨支部引領+公司式運營+股份制合作”發展模式,將支部建在產業鏈上,因地制宜發展集體經濟,實現黨建與產業發展深度融合,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活力。
支部建在產業鏈,組織延伸到一線。為了讓轄區烏蘭毛道嘎查、巴音敖包嘎查出牧區進城、助農牧民增收,在產業鏈上以黨支部為引領,借助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之政策“東風”,所屬2個嘎查先后完成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掛牌成立由嘎查村黨支部書記兼任理事長的股份經濟合作社,吸收200余名黨員、農牧民致富能手、返鄉創業高校畢業生等優秀人才加入,初步形成以嘎查村級黨組織為核心、集體經濟合作社為支撐、入股農牧民為基礎的新型基層黨組織體系,使嘎查股份經濟合作社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真正把合作社打造成了壯大集體經濟的“領航雁”。同時通過鼓勵和支持黨組織領辦、黨員創辦、能人聯辦、農牧民合辦等方式,加大培育各類新型農牧業經營主體,有力激發了鄉村產業發展潛力。
黨員聚在產業鏈,干事創業添活力。把懂農業、愛農民的優秀黨員聚集在產業鏈上。兩個嘎查村黨支部堅持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返鄉創業人員中優秀青年力量培養成黨員,把黨員培養成引領產業發展的帶頭人。到目前為止,兩個嘎查黨支部現有黨員52人,黨員平均年齡49歲。先后組織合作社社員參加種養殖技術培訓、線上線下銷售培訓等,切實解決技術指導、產品銷售等方面的問題,實現產業鏈延伸到哪里,黨員模范作用就發揮到哪里。采取從致富能人中“挖”、專業合作社中“選”、鄉土人才中“找”等多種辦法,積極發動嘎查村“兩委”班子成員、青年人才和專業種養殖農牧戶聚集到嘎查村產業鏈上,帶動培育各類“土專家”“田秀才”20余人,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強有力的人才支撐。
群眾富在產業鏈,黨建引領百姓富。鄉村振興關鍵在產業發展,兩個嘎查村黨支部充分發揮產業鏈黨組織優勢,積極發動農牧民加入嘎查股份經濟合作社,與高新區發展深度融合,在技術服務、產銷對接、品牌宣傳上抱團發展,把過去群眾單打獨斗變為組織化經營,實現嘎查村集體經濟和群眾“雙增收”。截至目前,兩個嘎查股份經濟合作社有入股農牧民近200戶,2021年度累計分紅117萬余元,嘎查集體經營性收入突破50萬元,農牧民每股分紅平均達到3500元。同時,嘎查加快推動集體經濟轉型升級,不斷優化經濟發展結構,變“輸血”為“造血”,由合作社承包園區682.73公頃綠化養護工程,依托移民后扶項目建成溫室大棚30座、標準化養殖場6座,以產業興旺帶動牧民創業就業,2022年各嘎查集體經濟收入預計可達80萬元。
產業串在產業鏈,創新釋放新動能。建立區域資源合作機制,依托“工業反哺農牧業”的發展模式,引導嘎查村探索“企業+集體經濟組織+配套產業+農牧民”的發展新模式,統籌規劃好各類資源和優勢,將125萬元扶持發展嘎查集體經濟配套資金通過入股集體合作社的形式,按照入股額的8%進行保底分紅,所轄兩個嘎查村通過整合資金聯合開辦砂石廠、共建巴音敖包工業園區美食商業廣場等產業項目,初步實現了互利共贏的目的。創新推行“黨支部+工業企業+合作社+農牧戶”利益聯結機制,組織園區36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包聯全盟36個嘎查,推動嘎查村帶動富余勞動力進入企業務工,企業帶動嘎查合作社發展生鮮配送、綠化養護、原材料供應等產業,形成了“企業圍著合作社轉,農牧民跟著合作社干”的發展格局,不斷釋放黨建引領鄉村振興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