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天,孟擁軍隔三差五就圍著孟家祠堂打轉。
孟擁軍是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蔣垛鎮興港村的村書記兼村主任,一個做事風風火火的中年漢子,膽子也大。鄉里鄉親都說,這次竟然盯上了家族的祠堂,看他怎么過得了家族那一關?
孟家是蔣垛鎮上的大家族。明朝洪武年間,孟子第57代孫孟東瀛、孟東山由蘇州孟家灣莊遷至蔣垛,開枝散葉,繁衍至今已有萬人。家族里出過儒商、有過神醫,也有革命志士、1933年犧牲的泰縣(今姜堰區)第一位共產黨員孟致祥……
要打祠堂的主意,就要先把在家族里頗有威望的本家大哥孟咸宏“搞定”,讓他為自己站臺。孟擁軍反復斟酌說辭,預設了幾套方案。電話打通了,沒想到,三句話一說,孟咸宏就爽快答應了。
電話里,本家大哥孟咸宏還批評了孟擁軍,“你早該這樣做了,這才是村書記應有的范兒,也是我們孟家后人應有的樣兒!”
祠堂的空房子拿來干什么?打造一個現代服務型、資源集成型、功能融合型、開放共享型的鄰里中心。年初,市民政部門開展“鄰里中心·五美驛站”建設活動,改造提升村居服務用房,建設彩霞美敬老驛站、青春美希望驛站、志愿美愛心驛站、運動美活力驛站、鄉愁美傳承驛站,更好滿足老百姓求知、求美、求樂、求健康平安、求文明善治的需要。孟擁軍動心了。
祠堂建在村莊中心,與周邊民居融為一體,并不顯得突兀,門前小河悠悠,蘆葦搖曳,滋養著這方水土。祠堂三進院落,古井、古樹名木、奇石假山,于敦厚古樸中透出精致的人文氣息。兩邊廂房很寬敞,有足夠空間規劃鄰里中心。孟擁軍興奮地說,祠堂是孟家的,更是大家的。做成鄰里中心,把鄉親們請進來,讓老百姓用起來,既是傳統美德,也是古為今用。
在門房里,大家開起諸葛亮會,你一言我一嘴,開啟頭腦風暴,形成共識:要扣住興港這個村名,做出特色。大家圍繞“港”字,很快議出了鄰里中心的主題:興港老家·鄰里港灣,建設興港人的溫馨家園、幸福港灣。那內涵是什么呢?興港興港,“興”什么?“鄉村振興!”負責全市基層政權建設和社區治理工作的楊波打響第一炮:興港是革命老區,發展創業、致富百姓、建設興業港灣……他的發言,贏得了大家鼓掌認可。
“文化振興!”邀請來負責策劃設計的徐專家對傳統儒學很有研究,他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鏡,慢言慢語道:挖掘和展示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和現代價值,以文化人,以德育人,重塑鄉風文明,任重道遠。
“百姓高興!”孟擁軍站起身來興奮地說: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以百姓心為心,用心用情用力解決老百姓的“急難愁盼”。我們的祖先孟子也講過,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謀定而后動。大家拉了一個微信群,開始各項準備工作。孟擁軍負責現場,時不時發來圖片,通報工作進展,徐專家負責設計,經常冒出精美創意,還將祠堂外觀和“興”字巧妙融合,設計了端莊大氣的Logo。
國慶前夕,“興港老家·鄰里港灣”建成開放。鄉親們在里面看書、觀影、下棋、打牌、喝茶、理發、聊天,一個個臉上笑開了花。村民有了自己的“快樂大本營”。
那天晚上,孟擁軍向本家大哥孟咸宏發去記錄現場盛況的視頻,大哥為他點贊:兄弟,你還有什么“鬼點子”,盡管說出來。
孟擁軍回應道:點子多著呢,接下來還要搞美德善行積分兌換,還要搞本村能人理事會,好多事兒得等你們回家來,三兩棉花一把弓——細談細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