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懷柔區琉璃廟鎮地處懷柔中部山區,山場面積占區域面積的92%,植被覆蓋率達86%。依托域內山巒疊秀、碧水競流、“三山”加“兩河”的生態資源,琉璃廟鎮借勢白河灣旅游產業升級,摸索運用“集體+企業+農戶”的模式,盤活農村閑置資源發展旅游產業,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活力。
琉璃廟鎮黨委與村黨組織共同研究,確定了“集體+企業+農戶”三方獲利的經營模式。村集體把關、檢驗投資方,保護資產、資源的同時,增加了資產、資源的服務附加值,發展壯大了村集體經濟。企業利用村內基礎設施、山水資源等現有資源,獲得較為理想的投資基礎,減少了時間成本、工作成本,增加了搶占市場的機遇。農戶通過閑置資產賺取租金,不但收益有保障還有遞增,規避了資產閑置和市場風險。與此同時,琉璃廟鎮黨委對農地、農宅進行分類估價,確立流轉租金標準和支付方式,并通過北京市農村產權交易所平臺,合法取得權益交易簽證。
近年來,該鎮“西灣子+森嵐民宿+8戶”“得田溝+白鳥田野+5戶”“二臺子+北京世紀隆景+12戶”“青石嶺+白鳥田野+2戶”等試點成果顯著,充分展現了新模式的良好成效。得田溝村與“白鳥”民宿達成合作。村集體(旅游服務公司)向村民租賃宅基地,租期為15年,房租為4萬元/院,每隔三年遞增10%;“白鳥”民宿以貨幣投資、品牌、運營和管理入股,占股75%;村集體方以貨幣資金、物業管理、項目運營維護、公共關系協調維護入股,占比25%,在實現民宅、村級服務和民宿配套就地升值的基礎上明確三方權益。合作項目進入運營階段以后,創造的利潤按照股份比例分紅,得田溝村旅游合作社保底分紅為22萬元/年,實現共同獲益。
事實證明,琉璃廟鎮“集體+企業+農戶”的發展模式是行之有效的。那么,在現有產業發展基礎之上,如何讓鄉村旅游產業釋放更大效能呢?筆者認為可以圍繞以下幾個方向“做文章”:
一是整合資源持續推動民宿產業升級。挖掘區域資源,整合政策、盤活資源,按照特色引領的思路,培育創新產業業態,持續發展民宿旅游產業。同時,挖掘鄉愁和老品牌,以特色產業帶動原有產業,繼續發展梁根食用菌產業帶、龍泉峪蜜蜂產業帶、白河北-西灣子老梨樹品種恢復產業帶等,形成特色產業帶動、老品牌帶狀發展。
二是重點發展休閑旅游和醫養健康產業。在集體經濟發展定位上,緊緊圍繞生態涵養這個核心,著力引導集體經濟組織和集體企業投資發展鄉村旅游、鄉村民宿、林下經濟等新業態。同時,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規劃和發展大健康產業,推動醫療保健、養老養生、影視文化、休閑旅游、體育健身等多業態深度融合發展,將醫養健康產業與鄉村休閑旅游培育成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
三是實施鄉村旅游規模化、精品化工程。進一步擴大與河北周邊的合作聯動,聯合推出跨區域溝域旅游環線,串聯特色項目,構建鄉村旅游集群片區,形成跨區域、高水平的生態發展空間和鄉村旅游線路、景區。用好市級生態溝域發展政策,結合長城文化帶規劃,強化生態溝域單元發展,打造一批覆蓋京冀的鄉村旅游精品工程,促進鄉村旅游的轉型升級發展。
北京市懷柔區琉璃廟鎮青石嶺村書記助理 郝寧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