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最少2-3場直播,這幾天主要賣野生的柴葛根、黃牛肉和臍橙,加起來有3000多斤。”早上7點,90后苗族姑娘王啟紅和同村的村民帶著盒飯就往山上趕,他們單程要花兩個多小時,“晚上六七點才回到家,飯都來不及吃又要開始直播”。
王啟紅是一名二孩媽媽,也是貴州省榕江縣粉絲最多的鄉村帶貨主播。2016年,剛接觸直播帶貨時,她只是賣自家的農土特產,以此賺點生活費。隨著粉絲數的增加,訂單數量也隨之上升,她便開始去村寨里挨家挨戶收購黃豆、紅薯、腌魚等來賣,還進山挖野生靈芝、香菇、山筍。
“村里有什么我就賣什么,有多少我就賣多少。”王啟紅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6年來,她直播超3000場,累計銷售近40萬斤蔬菜及農產品,粉絲數增長近40萬,“現在鄉村帶貨主播不僅是我的職業,也是我們一家人的職業了”。
榕江縣曾是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貧困面最廣、貧困程度最深的“兩山”地區。為了讓大山“活”起來,2021年起,榕江縣率先發展“新媒體+產業”助力鄉村振興,創建集人才培訓基地、直播中心、文化學堂、產品車間、倉儲物流為一體的新媒體助力鄉村振興文創產業園(以下簡稱“新媒體產業園”),引進北京家鄉來客網絡科技有限公司等40余家企業入駐園區。今年,新媒體產業園獲評2022年度貴州省創業孵化示范基地。
同時,榕江縣面向非遺傳承人、返鄉創業青年、易地搬遷群眾、留守婦女等開展“萬人村寨代言人培育計劃”,組建了一支“大山里的直播掃盲培訓隊”,在全縣范圍內推進短視頻直播掃盲式培訓,截至目前,已孵化短視頻賬號1.2萬余個,培育帶貨團隊超2100個,其中像王啟紅一樣的青年占絕大多數。
90后村干部吳幫云就是“萬人村寨代言人培育計劃”的參與者之一。經過培訓,短短幾個月,她的短視頻賬號粉絲從0漲到近5000人,一場直播收入最多超千元,她也成了寨蒿鎮晚寨侗寨的村寨代言人。
“白天忙村里事務,晚上就會在自家的木房中直播,我一般會梳侗族盤發、穿侗族盛裝給粉絲朋友們演唱侗族琵琶歌,介紹侗寨生活的日常和家鄉的農土特產。”吳幫云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她雖然是兼職主播,但每一次直播都會精心準備,“通過直播讓大山外的人了解榕江的風土人情,也算是為家鄉鄉村振興助力了”。
“因為村里大多數是留守老人和婦女,學習能力弱,所以我們前期的掃盲式直播培訓的內容較為基礎,分為拍、剪、編、播、賣、創6個章節。”榕江縣新媒體專班主任申敏向記者介紹,隨著全縣直播氛圍愈加濃烈,更為精準、專業的直播培訓必不可少,“今年11月中旬,我們開展了為期1個月的榕江縣新媒體村寨代言人特訓營,每個村鎮推選1-2名青年主播集中在新媒體產業園學習培訓,培訓內容聚焦直播的創意策劃、產品講解等,較此前更具針對性”。
據了解,在提供培訓的同時,榕江縣還同步打造縣級新媒體助力鄉村振興產業園、鄉鎮(街道)新媒體服務中心、村(社區)新媒體服務站,形成了縣鄉村三級組織體系,進一步實現“讓手機成為新農具、數據成為新農資、直播成為新農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