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村民常亂倒垃圾、亂扔雜物,有新村無新貌,現如今東坑村儼然一幅和諧生態美麗的新農村畫卷?!苯眨=ㄊ≌钠绞泻推芥倴|坑村黨支部書記兼村主任黃東華向來訪者這樣介紹。
東坑村的華麗蝶變主要得益于“東番紅”品牌化、項目化運作。近年來,東坑村發揮城郊優勢,立足番茄特色產業,打造“東番紅”黨建品牌,通過支部領辦合作社、規劃先行、多元創收等舉措不斷壯大村集體經濟。2022年東坑村實現村級集體經濟總收入52萬余元,東坑村成為產業特色凸顯、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的“五星”鄉村。
村民陳長洲在智能化大棚查看西紅柿的長勢
支部領辦,激活發展“新引擎”
東坑蔬菜基地占地330畝,智能大棚里番茄長勢喜人?,F代化澆灌技術節約了種植成本,提高了產量,畝產值增加2萬元,全年銷售收入可達1677多萬元?!笆谴妩h支部牽頭改建了這個智能化大棚,剛開始大家還不太樂意,沒想到這一改種番茄省心省力還增收!”村民陳長洲樂呵呵地說。
東坑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以來,從改善生產設施和改良蔬菜品種入手,采取品種、銷售等“六統一”,注冊“東番紅”商標提高競爭優勢。同時,村黨支部通過流轉土地10畝,建設智能化種植示范大棚,每年增加村集體收入8.4萬元。
“以往菜園由村民自已種植經營,管理粗放缺,我們推行園長制,實現規范化管理?!贝逯Р繒淈S東華說。東坑村黨支部發揮黨員種植能人帶頭作用,將蔬菜種植基地劃分為8個區,每區由1名黨員擔任“園長”,統領片區內15戶菜農科學種植,并由村黨支部研究確定設置“總園長”,形成了“1管8”“1帶15”的管理模式。園長帶頭,經營管理走上規范化標準化道路,東坑村蔬菜種植基地成功獲評“全國蔬菜標準園”。
蔬菜大棚里“碩果累累”
規劃先行,做足土地“新文章”
將廢棄坑塘建成標準化廠房、閑置小學改建成“東番紅”黨建示范館、荒地流轉建設育苗大棚……時下,東坑村正整合利用土地資源,盤活“沉睡資產”,讓村集體經濟發展更有“錢景”。
“這里原本是池塘和荒地,現在建起了標準化廠房,公司投資農產品深加工項目,將進一步提高農產品附加值?!秉S東華介紹。
東坑村聘請專業人員對村莊整體布局和建設進行規劃編制,梳理可用集體土地,做好土地文章?!澳壳?,我們村通過梳理集體土地、流轉荒地等辦法,整合土地資源20多畝,已經建成的農產品分揀中心,每年可增加村財收入12萬元?!?黃東華介紹,“我們還將一塊臨時用地進行整理打造,正在招引企業租用入駐,預計可實現村財收入15萬元?!蓖ㄟ^土地流轉、盤活資源、村財投入建設項目,東坑村破除了村集體經濟單一發展的局限。
多元創收,拓寬發展“新渠道”
東坑村堅持“多條腿走路”,推動村級集體經濟多元發展。用活漳永高速公路征地補償款,100萬元入股東坑新型建材廠,每年分紅為村集體創收近10萬元,剩余部分以定期存款形式存入銀行,每年獲得利息4萬余元。投入資金150多萬元建設農產品存儲分揀中心,實現村集體經濟逐年增收。同時,重新規劃工業小區,引入優質企業如百農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每年取得租金收入11萬余元,實現資金活水“不斷流”。
“盤活閑置的資源、資產、資金,讓土地‘再生金’,把村財收入放到不同‘籃子’里,既保障了資金安全,又實現了多元收入。”黃東華說。
下一步,東坑村計劃投入600多萬元,規劃建設自行車慢行道、山體節點彩化提升、村莊節點提升、濱水棧道、田園研學基地等休閑農業觀光旅游項目,以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開創東坑村鄉村振興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