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31、18”是朱芝興經常會掛在嘴邊的數字。年近56歲的朱芝興,在百色市凌云縣那合村擔任了34年的村干部;自1992年入黨,他已有31年黨齡;2023年亦是他擔任那合村黨支部書記的第十八個年頭。歷經歲月變遷,他見證了那合村從貧困到脫貧摘帽的蛻變。打贏脫貧攻堅戰后,生于農村、長于農村的朱芝興選擇繼續扛起鄉村振興的大旗,深耕鄉村第一線。朱芝興望著那合村的山頭說道:“只要黨和群眾需要,我就會干到走不動的那一天!”。
村情村況熟于心
分散聚居、依山而建是那合村村民居住環境的真實寫照,常常看著農戶家就在眼前,實際上要大半個鐘頭翻過一座山才能到。僅靠著一輛上了年紀的摩托車,朱芝興卻走遍了那合村的各個角落。
朱芝興有次來到村民楊光依家,楊光依撓著頭嘟囔了一句:“我的刀放在哪兒了?等下還要出去打豬草呢!”朱芝興笑著走到門縫夾層邊說:“是不是在這兒?我每次來你家,看你做完農活都會放這里。”楊光依一拍腦袋:“對了!支書你真是村里大大小小的事都懂啦。”按朱芝興的話說,誰家的豬啥時候下崽他都一清二楚。
每次朱芝興入戶回來,身上總是沾著雜草、泥土。一問才知,為了不耽誤村民做事,朱芝興都是一邊幫做農活,一邊詢問近期家中的情況。“只有經常去,我才知道大家到底生活得怎么樣。收入好,我就高興;收入差了,我就幫著一起想辦法。”朱芝興樂在其中,那合村的立體地圖早已印在在他的心中,上面標記著村里的大小事務和家家戶戶的情況,這幅圖上既鐫刻有腳踏實地的鄉村現實,也描繪了充滿希望的振興未來。
筑牢戰斗堡壘
作為有幾十年黨齡的老黨員,朱芝興深知建強農村黨組織、筑牢基層戰斗堡壘,對農村發展的深遠意義。在上級黨委政府的指導下,朱芝興組織那合村黨員群眾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活動,建立起一支有活力、做實事的黨員志愿者隊伍,開展了慰問孤寡老人、清潔鄉村、防疫守卡和汛期應急等活動。
為幫助農村黨員提高思想認識、加強黨性修養,朱芝興與駐村工作隊聯手開展一系列紅色教育活動。積極聯系后援單位,搭建支部共建平臺,前往桂林紅色景點實地學習,感受紅色文化;組織黨員群眾參加主題黨日活動,前往樂業縣百坭村學習文秀精神,汲取榜樣力量;利用“書記夜話”的形式,宣傳黨的惠民政策,宣講二十大精神,講述紅色故事,把黨課講堂設在農村一線。
探索養蠶之路
作為典型的丘陵土山村,那合村山地多、平地少,種植業發展受限。為扭轉被動局面,增加群眾農閑時節的收入,朱芝興積極向上級黨委政府申請,引進種桑養蠶技術,利用丘陵土山村的優勢,鼓勵群眾發展桑蠶養殖業。
“一開始可難了,村民們都不愿意哦!”朱芝興回想起16年剛開始種桑養蠶時,感嘆道:“接受新事物對于咱農民來說需要時間,為了長遠發展,我愿意做這個‘出頭鳥’!”
為推動村民種桑養蠶,朱芝興帶領村里的黨員群眾先前往縣里的桑蠶種養大村進行實地考察,學習先進技術,再身體力行地為村民打田、鏟草、申請桑苗。
“第一年失敗了,桑蠶存活率不高,當時壓力真的很大!”朱芝興說:“但我依然很堅定,失敗總有原因,找到并克服它,成功了,群眾就能接受了嘛!”針對存活率不高的問題,朱芝興和農戶一起總結失敗教訓,邀請技術能手到村指導。第二年那合村桑蠶存活率大幅上升,產業發展邁出了關鍵一步。村民們眼見有人嘗到了甜頭,便紛紛加入種桑養蠶的隊伍。如今,那合村形成了八個連片種植區域,打造出兩個桑蠶產業示范點,一個桑蠶產業示范園,種桑面積達3000畝,帶動近300戶農戶發展桑蠶產業、近200戶脫貧戶增收,年產值近350萬元。
“解決群眾心中的難題,讓致富效果看得見,我相信群眾自然會聚攏過來,現在那合村的蠶房都不夠用啦,正準備擴建蠶房呢!”朱芝興對那合村桑蠶產業發展充滿信心。
作者: 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老干部局派駐凌云縣那合村工作隊員、那合村黨支部書記助理 席涵
廣西壯族自治區來賓市象州縣自然資源局派駐象州縣古才村工作隊員 盛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