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美麗鄉村,繁榮農村經濟是核心,發展壯大嘎查集體經濟是關鍵。近年來,內蒙古阿拉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簡稱“高新區”)堅持以黨建為引領,積極探索城鄉一體、共同富裕的新路徑。以壯大集體經濟為支點撬動鄉村振興,做好嘎查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后半篇文章”,探索集體經濟發展新模式,激活鄉村振興“一池春水”。
“黨建+”模式激發集體經濟發展新活力
高新區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以“黨建+”書記項目為驅動力,用實際行動擘畫高新區、示范區鄉村振興新藍圖。
讓嘎查集體經濟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關鍵在于黨建引領。高新區烏蘭毛道嘎查和巴音敖包嘎查聚焦黨組織“領頭雁”作用,持續推進黨支部建設標準化規范化,努力把嘎查黨支部建成推動鄉村振興的戰斗堡壘。2020年以來,兩個嘎查村先后借政策“東風”完成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任務,掛牌成立股份經濟合作社,折股量化資金共計1770萬元,量化735股,實現“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的轉變。堅持以工促農、以城帶鄉,依托園區產業基礎和資源優勢,積極探索嘎查集體經濟發展新路徑,通過拓寬選育渠道、加強教育培養、完善考核激勵等舉措,實現嘎查集體經濟由“輸血”到“造血”的轉變。深耕“黨建+企業”模式,開展企業與嘎查結對幫扶,指導嘎查實施小型綠化養護和標準化養殖場項目,組織4家企業為巴音敖包嘎查捐贈產業扶持資金30萬元。2022年申報培育國家級龍頭企業1家,帶動相關產業合作社33家1369戶農牧民,農牧企利益聯結機制比例達到89.9%。在2023年巴音敖包嘎查和烏蘭毛道嘎查分紅大會現場,農牧民們熱情高漲,喜笑顏開,露出滿意的笑容。巴音敖包嘎查農牧民馬占忠說:“現在集體經濟發展得好,不僅能給我們農牧民分紅,還給我們提供了不出農村就能務工的好機會,現在日子是越來越好了。”
因地制宜找準集體經濟增收路徑
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產業是核心。近年來,兩個嘎查把發展壯大嘎查集體經濟作為基層黨組織引領發展的重要任務,強化黨建引領,不斷拓寬集體經濟增收渠道。以農牧戶為基礎,以合作社為載體,以富民為目的,積極探索“黨建+合作社”“合作社+集體經濟”富民黨建模式等有益做法,通過承包土建、綠化、養護、養殖、旅游等工程項目,將黨員、農牧民參與嘎查村建設、產業發展、志愿服務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帶動農牧民創富增收,實現了“牧民”變“股民”“散戶”變“大戶”的華麗轉身,以實實在在的發展成果提升了嘎查農牧民的滿足感、獲得感、幸福感。“今后我們烏蘭毛道嘎查,將繼續依靠黨的鄉村振興政策,積極發展新能源光伏產業,開辟商服樓項目,著力打造“一嘎查一品牌”,實現“小嘎查、大振興”,讓集體經濟產業開出紅花,效益結出碩果,讓農牧戶得到更多發展紅利。”高新區烏蘭毛道嘎查黨支部書記阿迪雅高興地說。
如今,兩個嘎查村集體經濟收入積累總量達1000萬元以上,2022年度分紅超百萬,較上年增長了30萬元,成為嘎查村農牧民奮進在產業振興路上的最好印證。高新區堅持發展成果群眾優先共享,推動實施了城中村人居環境整治、老舊小區改造、園區公共空間升級等一系列民生工程,每年還組織開展敖包祭祀日活動,舉辦農牧民趣味運動會……農牧民的滿足感、獲得感、幸福感是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生動實踐。“今年我們股份經濟合作社分紅了60多萬元,農牧民非常高興,明年我們將繼續承攬更多的養護項目,讓他們得到更多更好的回報和更大的實惠。”巴音敖包嘎查黨支部書記馬玉華激動地說。
“以績提薪”激發村干部干事創業新引擎
發展嘎查村集體經濟,要選優配強“領頭雁”。為加快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步伐,不斷建強基層戰斗堡壘,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推動嘎查村級事業健康有序發展,高新區在全盟范圍內率先推出“以績提薪”試點工作,探索創新和健全完善嘎查村干部報酬績效管理工作機制,推動農牧業全面升級、農牧區全面進步、農牧民全面富裕。
高新區按照“多勞多得”的原則,根據嘎查村“兩委”個人在集體經濟發展中的貢獻,依據工作量、工作難度、工作完成程度增加獎勵部分。“自從開始實行‘以績提薪’,我覺得我的工作更有干頭了。今后我將鉚足勁頭加油干,與我們的班子攜手讓嘎查集體家底厚起來、農牧民百姓富起來。”巴音敖包嘎查黨支部書記馬玉華說道。在日常工作中,根據嘎查村干部對發展壯大嘎查村集體經濟的參與度和貢獻率確定績效獎勵和年終獎勵的分配方案,完善財務公開制度,對嘎查村級研究分配方案、由鄉村振興辦審定結果進行全過程公示,接受群眾監督,確保績效工資和年終獎勵金分配陽光、透明。讓嘎查村干部報酬績效管理工作機制成為推動嘎查村集體經濟持續發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深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助推器、新引擎。
產業興則鄉村興。近年來,高新區始終堅持以黨建為引領,以基層治理能力提升為重點,持續深化農村改革,激活發展潛力,蓄能鄉村振興,扎實有序推進嘎查集體經濟發展壯大,推動各嘎查蹚出一條突出特色、發揮優勢的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之路,為集體經濟高質量發展“強筋壯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