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百年古樹、小河野鴨、透著陽光的大簇茶花,到蜜蜂養殖、綠色蔬菜種植,再到農副產品銷售,連張朋自己也驚訝:近兩年來,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已被枧槽村占滿。
2021年8月,張朋從湖北省十堰市東城經濟開發區城管執法局來到枧槽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曾是一名軍人的他經常說的一句話是:“我只是換了一個戰場。”
剛到村里,張朋便在村黨群服務中心旁安置了“小家”,吃住在村是他扎根鄉村的第一步。村里來了個駐村第一書記,鄉親們都對這個“外來人”抱著觀望的心態。“要走進群眾心里,先要走進他們家中。”張朋于是帶著一個水杯、一本駐村日記,用腳步丈量整個村莊。挨家挨戶走訪中,他發現,眼下最迫切要幫鄉親們解決的,是經濟收入問題。
“村里需要謀劃一個特色產業!”張朋下定決心。枧槽村的經濟林、花草、油菜等蜜源植物很多,乘著區里蜂旅融合產業發展的“東風”,他和村“兩委”干部商議后,一起外出考察,學習養蜂技術。2022年5月,蜜蜂養殖項目在枧槽村正式落地,成功帶動15戶村民,引進中華蜂100箱,短短兩個多月,便收獲蜂蜜100余斤。
蜂蜜有了,如何銷售又成了問題,于是,“帶貨書記”上線了。朋友圈、短視頻、直播……張朋參加了區里的年貨節,還發動包聯單位的同事們一起幫鄉親們“代言”,100余斤蜂蜜很快銷售一空。一起熱賣的,還有村里的綠色蔬菜、土雞蛋和土豬肉,村民們的腰包漸漸鼓起來。
為了滿足群眾的多種需求,張朋把自己逼成了一位“技術達人”。某一天,張朋來到彭大媽家,發現她為小雞的孵化犯難。“小朋書記,怎么提高孵化成功率呢?”彭大媽問。這個問題也觸及到了張朋的知識盲區,但他覺得,鄉親們有需求找到他,就要幫上一幫。“您放心,我回頭琢磨一下,一定幫您搞定!”
于是,他開始自學小雞孵化知識,查網頁、看視頻、問朋友,還自掏腰包選購了一臺孵化器進行技術探索,村里的“小家”被他變成了“實驗室”,雞蛋消毒、控制孵化溫度、翻蛋、破殼、育雛……經過不斷嘗試,他成功孵化了25只小雞,看著它們破殼的那一瞬間,他心里的“小驕傲”溢于言表。有了成功的經驗,他把孵化器搬到了彭大媽家,手把手教她孵化技術和注意事項。終于,在張朋的幫助下,彭大媽順利孵化出火雞13只、土雞115只、鵝8只、鴛鴦鴨5只。“真沒想到,小朋書記是啥都會呀!”彭大媽感嘆說。
張朋漸漸成了鄉親們的依靠,村民們會找他學習科學分蜂技術、探討釀酒工藝、交流孵化技巧,也會請他上門幫忙割蜂蜜、殺豬、做葛根粉、摘板栗……
“來村里我才發現,‘一枝一葉總關情’這句話,離我這樣近。”張朋感慨著。有一次,張朋在村里開了一場“圍爐夜話”,村民們的話匣子逐漸打開,帶藥、找工作、殺兔子……張朋一一記下訴求,發動區城管執法局的黨員干部進村“認親”,幫鄉親們實現微心愿。面對美化入村道路這個村民的共同訴求,張朋和村干部、單位的黨員干部一起化身綠化師,在村道沿線除雜草、撒菜籽、種花苗,打造“百里花廊”。
今年,村集體養殖了蜜蜂200箱,農戶養殖蜜蜂50箱。如今,張朋繼續在“甜蜜之路”上奔跑,為即將收獲的1000斤蜂蜜找渠道,還要申請食品安全許可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