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的楊久波最近有點忙。身為云南省保山公路局騰沖公路分局的一名助理工程師,他要為騰沖所有鄉村的國、省干線公路提供養護服務。每年的雨季,突如其來的洪水、泥石流等會對公路帶來威脅,他聞令而動。
一場雨后,檢修完設備的楊久波清理了一下沾滿泥巴的鞋,而后笑了。這場景是如此熟悉,讓他想起了剛過去的700多個駐村的日子。
騰沖市五合鄉官田村地處高黎貢山深處,屬高寒山區,被稱為“云上村莊”。在官田村駐村的兩年里,他用一雙沾滿泥巴的鞋,走遍全村每個角落,寫下429篇駐村工作日志,總字數達17.2萬字,字里行間都是奮斗的姿態。
楊久波(右)走訪村民
9個村民小組 都有了手繪地圖
“今天是我駐村的第一天,心里既忐忑又激動。忐忑的是前任書記帶領全村脫貧了,還打下了良好基礎,有榜樣在前,接下來推進鄉村振興任務艱巨,不知道我能不能完成任務;激動的是接下來的兩年我將在這個山清水秀的新環境中奮戰,這將是我人生中又一段難得的經歷。”——2021年5月18日
當晚夜已深,伴著山林的風、不時傳來的蟬鳴聲,在村委會一間不足10平方米的房間里,就著昏暗的燈光,楊久波寫下了駐村的第一篇工作日志。
作為一名年輕的駐村第一書記,如何盡快轉變角色,迅速贏得村“兩委”信任?怎樣才能與群眾打成一片?為解決這些問題,他從入戶走訪開始,白天不在家的做好標記晚上再去,近期不在家的就打電話問,約好日子去。即使吃了群眾的閉門羹,隔天照樣笑著去。每入一戶,他便仔細詢問,并在自制的表格上認真登記信息。
在日志里,他記錄了不少入戶工作的小竅門。比如“一頓飯”的故事。“今天去劉叔家,他留我吃了頓飯,一碗炒雞蛋、一盆白菜湯和一碟咸菜,雞蛋是咸的,湯也是咸的,咸菜當然也是很咸的。可我二話沒說,直接吃了兩大碗。感覺這頓飯后,我們的關系更近了。”
短短兩個月時間,楊久波對官田村的情況進行了全面摸排,理清了工作思路。他還拿出了一項很直觀的成果:為9個村民小組挨個繪制了專屬地圖。拿著他手繪的地圖,可以快速到達304戶群眾的任一戶。
熟記每家每戶情況絕非易事,但楊久波做到了。有村民不信,隨口“抽查”,他立刻娓娓道來,“我們村有7個自然村、9個村民小組,304戶1324人。”“我們村有脫貧戶119戶480人。”“我們村有傈僳族、回族、傣族等少數民族。”
回到公路分局工作已兩個多月,可有兩個習慣,楊久波還是改不了:“一個是只要說到官田村,我總習慣說‘我們村’;一個是鞋子上總是沾滿泥巴,幾個月就干掉一雙鞋,特別費鞋!”
用最笨的辦法 辦最貼心的事
“今天完成了各小組種植養殖情況的統計,我發現村里每家都有很多雞,走訪過程中好多農戶都向我說他們的核桃、雞蛋等滯銷很嚴重,特別是雞蛋。——寫于2021年8月14日”
官田村山清水秀,但受交通不便等影響,農副產品盡管很優質,但卻不好賣。面對群眾的困難,楊久波開啟了“跑腿帶貨”之路。他到農戶家里挨家挨戶找好貨源,然后通過朋友圈、朋友介紹等方式賣出去。“30個雞蛋”“2只土雞”“2斤蜂蜜”“1桶核桃油”……他還經常開上車,自己進城去送貨。
2022年4月15日的工作日志,記錄了一個“帶貨也帶出感情”的小故事。“今天,有位老奶奶送雞蛋來村委會,她說有50個,我給了50元錢,她走后,我再數了數有70個,然后趕緊追出去補20元。奶奶硬是不收,說那20個雞蛋是看我很辛苦,特地送給我吃的。這一刻,我好感動。”在這篇日志的結尾,楊久波發出了這樣的感悟:“我用了最笨的辦法幫他們賣雞蛋,給她們增加的家庭收入也很有限。但就是這微不足道的付出,卻收獲了群眾對我駐村幫扶工作的肯定。這不就是我們駐村幫扶的意義嗎!”
村里也有細心人,一筆一筆記得很清楚:經楊書記之手銷售土雞150余只、土雞蛋57900個、核桃400斤、茶油90斤,蜂蜜32斤,花椒12斤,雞樅14斤……為村民直接增收8萬余元。
“我們發展經濟,要注重公益性和共富效應!”楊久波想為村民們找到一條可持續發展的路。2022年1月,官田村實施的發展集體經濟項目“眾益榨油坊”建成投產,楊久波立足自身優勢,積極協調相關單位拓展銷售渠道,助銷紅花茶油600余斤、白花茶油1300余斤,為榨油坊實現經營性收入20余萬元。
從“獨行俠”變身“領路人”
“今天參加了培訓班,知道了怎樣做一名合格的駐村第一書記,感覺壓力山大。要把書記做到第一,不辜負黨組織的厚愛,我要帶頭做表率,從工作職責落實起。”——2021年7月19日
什么樣的駐村第一書記才叫干得好?起初,楊久波也不是很明白。通過保山市組織的駐村工作隊員培訓班,他逐漸明晰了自己要走的路。
找準職責定位后,楊久波想在第一、干在第一、拼在第一,從“獨行俠”變身“領路人”。
路不好,一直是困擾村民們的一個“老大難”。楊久波對接派出單位,申請資金修路護路。駐村期間共幫助官田村協調滑坡治理項目資金35萬元、道路硬化資金57萬元,波形護欄板建設資金5萬元,太陽能路燈購買及安裝資金8萬元。平整的路面、路邊的護欄,無不顯示著官田村交通質量的改觀。
“以前臉皮薄,駐村后,想著身后還有這么多群眾等著,也就顧不上什么面子了,肩上的責任就是我們豁出去的資本。”楊久波在工作日志里,記錄下了自己駐村后的變化,“臉皮厚了,膽子大了,話也多了。”
群眾求助電話一響,楊久波立馬變身“修理工”,為群眾修水管、修冰箱、檢修電路等;電話一響,他又變身“調解員”,到田間地頭細細調解矛盾糾紛;他還變身過“大偵探”,為脫貧戶尋找走丟的毛驢……群眾的每一件小事,在他看來,都是大事。
楊久波的點點滴滴付出,大家都看在眼里、記在心里。2021年、2022年駐村年終考核蟬聯“優秀”等次,今年上半年還榮獲了騰沖市2022年度“最美志愿者”稱號。就在前兩天,他被推薦到省里,參評云南省2021—2023年優秀駐村第一書記。
2023年5月30日是楊久波駐村的最后一天,也是429篇日志的收尾篇。“想到今天專程趕到村委會送我的那幾個大媽們不舍的眼神,感覺兩年來所有的辛苦與付出在這一刻都得到了回報。”在記錄收獲的同時,他用了更多的筆墨去記錄遺憾,“還有好多事沒有做完:村內正在施工的入戶道路還沒完工,幫脫貧戶申請的羊養殖補助資金還沒到位,為群眾活動場所買的桌椅還未到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