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桂林雁山區大埠鄉是桂林市南部“菜籃子”基地,近年來,大埠鄉堅持以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第一動力,在創新中解決矛盾和問題,推進大埠鄉農業發展、農民增收、農村穩定,奮力開創“三農”工作新局面。
開創集體經濟與農民增收雙贏“大埠經驗”
新形勢下深化農村改革,主線仍然是處理好農民和土地的關系。
與全國許多農村一樣,大埠鄉也曾存在土地利用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還有一些人流轉農民土地用于種植柑橘,但近幾年市場不太景氣,農民沒有受益,而農田非糧化程度又有所增加。此外,還存在一些農業龍頭企業流轉土地,只是企業得好處而村集體并沒有受益的問題。
如何破解這些矛盾?大埠鄉黨委經過調研,認真處理好農民和土地的關系,創新土地流轉模式,以村委會農業合作社作為流轉單位,流轉農民土地,包括荒地和水果種植地,連接成大片土地,便于規模化統一耕種、統一收獲,流轉土地的農民可以獲得流轉款,還可以在合作社的土地上打工,再獲得務工收入,這樣,村集體經濟和農民收入就實現了雙贏。
大埠鄉付上村專業合作社便流轉了800多畝土地,通過荒地平整、退果還糧,形成大面積的連片土地,便于機械化耕作,提高農業種植效率。眼下秋高氣爽,合作社的500多畝玉米迎來大豐收,紛紛銷往周邊農文旅市場。農民群眾心里甜滋滋的,因為這片土地是從他們手上流轉到合作社的,他們又能務工,收獲兩份收入。
開創農業增產農民增收新模式
大埠鄉黨委政府充分調動農民積極性,充分發揮農民主體作用,根據各村特點,調整產業結構,推出大埠鄉特色農產品,在農文旅融合中開拓市場,形成“大埠有禮”系列農業新品牌。
臘山村農民群眾成功挖掘“糟辣椒”特色品牌,調配出三種預制菜產品,同步研發糟辣椒牛肉等五種菜品。今年生產糟辣椒約1萬斤,可為農民帶來約10萬元收益;陶家村今年種植陶家香米500余畝,又申請財政銜接資金70萬元,啟動大埠鄉陶家村大米加工廠項目,將一、二產業有效融合,提升水稻附加值的同時為打造“陶家香米”品牌打下堅實基礎,每年可為村集體經濟創收10萬元。
通過線上線下銷售,大埠鄉積極擴大“大埠有禮”系列特色農產品營銷,將糟辣椒飲食文化和本土大米品牌向全國市場拓展,帶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群眾增收致富。
作為桂林市南部“菜籃子”基地,大埠鄉緊盯農業產業關鍵環節,培育壯大產業鏈。據初步統計,今年全鄉西瓜產量約8300噸,柑橘產量約6700噸,蘿卜產量約6300噸,糧食產量約4700噸,紅薯產量約970噸,香瓜產量約450噸,且市場前景看好。依托相關投資公司平臺,與富豐農業合作社深度合作,“大埠有禮”特色農產品受到市場認可。大埠鄉持續在農特產品生產經營、市場銷售、帶動農戶、增收盈利上發力,初步形成完整產業鏈,全面展示鄉村振興成果。
開創農文旅融合新路徑
大埠鄉歷史文化悠久,旅游資源較為豐富。在雁山區打造“一城一區一鎮一中心”戰略、全面融入世界級旅游城市工作中,大埠鄉充分依托轄區文旅項目,主動延伸旅游產業鏈條,帶動鄉村旅游發展,增加農民收入。
舉辦鄉鎮旅游體驗季,這是大埠鄉的獨創。從2022年6月開始,大埠鄉便成功舉辦了第一屆大埠旅游體驗節活動,積極推進產教城景融合發展。鄉黨委書記登臺推介大埠鄉“一日游”精品路線、大埠鄉“多日游”精品旅行套餐,當好本鄉旅游產品代言人。當地高校師生也踴躍參與體驗活動,旅游體驗節持續一個月,好評不斷。2023年9月,大埠鄉第二屆旅游體驗季活動在桂林軍博園啟動,共青團雁山區委員會、雁山區文化體育和旅游局聯合承辦,主題是“戀戀埠忘.我等你”,大力推介大埠鄉特色農產品和特色旅游線路,吸引游客前來體驗。國慶期間,各地游客到大埠鄉轄區的融創度假區、紅頂花園等知名景區和鄉村旅游線路,騎行、徒步、露營,體驗親子游、探險游、研學游等多種玩法,沉浸式體驗山水之美。
桂林市雁山區大埠鄉黨委書記 黃賢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