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早飯過后,我靜坐桌前,看一本山西古建筑文化的書,讀著讀著就陷入了沉思。我所任職的南李村,也有自己獨特的古建筑文化群。南李佛堂是晉城市文物保護單位,玉皇廟和圣姑廟都是三普文物點,村中心兩處四合院歷史悠久,構造精美,展現著古人的勤勞與智慧。
想起自己剛來,早春的一天,“砰砰砰……”在我清脆的敲門聲中,守護南李佛堂一輩子的喬民樂老爺爺打開了家門,滿臉笑容將我迎了進去。喬爺爺家中物件略顯陳舊,簡單的桌椅、掉漆的柜子、年代久遠的電視和一張不知用了多少年的床。喬爺爺是南李村的特困供養戶,兩個兒子過世多年,老伴也走得早,他一個人生活,80歲高齡依然身板硬朗,還幫忙看護南李佛堂。
魏鑫(左)巡查村內古建。 南李村供圖
迎著晨光,打開佛堂大門,堂內一塵不染。過去,村里很多人家都住在佛堂,佛堂為他們遮風擋雨,喬爺爺出生在這里。從喬爺爺的爺爺開始,他家數輩人接續守護南李佛堂。喬爺爺年紀大了,又讓其侄子加入。
走到正殿,一塊醒目的龜背石碑屹立于右側。碑文表明,明朝嘉靖年間,此廟宇就已存在,且不知始建設于何年,建筑年代著實久遠。殿內的墻壁和屋頂上繪有壁畫,勾勒了上千個佛家人物,線條清晰,色彩鮮明。這些人物有名有姓,神態各異,表情逼真,猶如從天而降。壁畫歷經滄桑依然栩栩如生,體現了古人天馬行空的智慧與巧奪天工的手藝。喬爺爺說:“小魏啊,這可是咱村最珍貴的寶貝了,省里專家摸過底,文物價值很高。這堵墻被人為破壞了一些,太可惜了。現在我看得很緊,一般不讓人觸摸。”
古建內的壁畫。魏鑫 攝
注重文化傳承要落實在行動中。我不僅是村黨支部副書記,也是一名文物網格員,我常常去佛堂,打掃打掃衛生,檢查是否存有安全隱患。我還以短視頻、小作文等新媒體方式,向世人講訴南李。有些遠方的網友留言說,看了視頻,才知道山西有這么好的文化瑰寶,想來村參觀。
我對文物保護的行為,逐漸感染到一批志同道合的人。山西省文博集團、《獻寶》欄目組、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西南民族大學、北京協和醫院、《山西寺觀藝術全集》出版組等機構單位或高校的相關團隊來村實地考察,為文物保護建言獻策,本村的中學生、大學生都成了文物保護的志愿者。
南李村目前還沒有成規模的景點,雖然佛堂負有盛名,但游客畢竟不多。如何在文化傳承中實現鄉村振興,還須加倍努力。目前,我們已禁止在殿內焚香燃鞭,以防損害壁畫,同時籌集資金分兩次對佛堂和周邊建筑進行了修繕。
山西省高平市東城街街道南李村黨支部副書記 魏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