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隨州市曾都區洛陽鎮九口堰村屬于丘陵地貌,氣候宜人,資源豐富。近年來,該村大力發展菌菇種植產業,全村共有近200人參與菌菇種植和銷售工作,種植菌菇200余萬棒,年收入達到1800余萬元。但在發展菌菇種植產業中仍有兩個不足之處。
農業廢棄物循環利用不充分。在農村,稻殼、秸稈等曾被視為農業固體廢棄物。該村菌菇種植產業每年約產生2500余噸的菌菇種植廢木料,這些廢料大多是被直接丟棄,未能實現循環利用,造成資源浪費。村民節能環保意識不強。村民使用完的農藥瓶、香菇套袋、草木灰、爐灰渣等有毒物質到處亂扔,隨著雨水沖刷,有的沖進井里,有的沖到河流,造成了水資源和環境污染,給生產生活造成了嚴重威脅。對此,我提出三條對策建議。
樹立綠色觀念,在宣傳引導上花力氣。利用廣播、電子屏幕、微信群、宣傳單等各種宣傳工具和渠道,大力宣傳節能減排的優勢和重要意義,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農村環保和節能減排的知識宣傳教育活動,培育村民綠色發展、節能減排的生活生產觀念。同時配合當地中小學校廣泛開展節能減排和生態環保教育活動,通過青少年文明素質的提高,帶動家長,影響社會。
探索綠色轉型,在循環利用上下功夫。推進農業廢料和畜禽糞污資源化循環利用,鼓勵全村菇農積極探索菌菇廢料、畜牧糞便和秸稈在菌類種植上的循環利用模式,利用廢棄香菇棒料、牛糞和秸稈,制作出種植草菇、猴頭菇等名貴菇類的肥料,構筑香菇廢料從回收、環保處置到循環利用的解決方案。積極探索秸稈綜合利用有效路徑,以政府抓服務、企業抓路徑、群眾抓觀念的“三抓”方式抓好秸稈回收工作,引導群眾主動收割秸稈到廠銷售,從根源上有效治理秸稈環境污染問題,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的全面提升。
開展綠色行動,在資源分類上做實功。打造再生資源回收驛站,驛站運營后基本上可以做到應收盡收,包括農藥瓶、香菇套袋、廢電池、廢舊燈管等有毒有害垃圾和廢品站不收的低價可回收物。在這里,回收物按照重量或者數量進行積分,村民用積分可以直接兌換如洗衣粉、米面油等生活用品或者將積分暫存。當回收物達到一定數量時,由具備相關資質的公司前來轉運并進行專業處理。驛站啟用后,既方便附近居民投放廢棄物,又能提高村民的垃圾分類意識,從而打開垃圾分類和節能減排的新局面。
湖北省隨州市曾都區九口堰村村書記助理 馬國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