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要牢牢把握高質量發展這個首要任務,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新質生產力關鍵在“新”,其特點是創新,而產業振興作為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也必須堅持以創新為第一動力,在發展模式、數字應用、人才培養上下功夫,加快催生新質生產力,以“新”促“興”,為產業興旺打開新空間、構筑新引擎、激發新活力。
鄉村產業要振興,需要因地制宜,著力培育打造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的品質和優勢。在江蘇省,不少地方結合本地區位優勢精準發展綠色產業,連云港連云區留云嶺村通過構建“民宿+茶園觀光園+N”模式,成為聞名遐邇的云霧茶孵化培育基地;常州溧陽主打沉浸式、互動式鄉村旅游新形態,365公里的“溧陽1號公路”讓“三山一水六分田”成“聚寶盆”;“射陽大米”“高郵鴨蛋”“陽澄湖大閘蟹”等均已發展成為質量上乘、品質穩定的特色產業。這些迅猛發展的鄉土IP,一個“標志”富裕一方百姓的案例啟示我們,在產業發展上深耕“差異化”“綠色化”“品牌化”,就能開辟出一條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發展新路。“新質生產力本身就是綠色生產力”,探索新質生產力打開鄉村資源的“新大門”,大有文章可做。要堅持筑牢“兩山”理念,善用鄉村自然資本加快增值,借生態“含綠量”不斷提升產業“含金量”,順勢形成“綠色生產力”。要厚植鄉土文化底蘊,培育農文旅、學文旅融合新業態,競相推出差異化、多元化“跨界聯名款”,讓鄉土產業更具吸引力和競爭力。
欲致其高,必豐其基;欲茂其末,必深其根。在農村如何催生、發展新質生產力,我們不妨在各地“科技生金”的探索中找尋答案。比如,廣州增城借助超低溫凍眠鎖鮮技術實現“掛綠荔枝”周年“鮮銷飄香”;黑龍江撫遠應用“無人機”播種助力萬畝良田增產增收;作為“中國蔬菜之鄉”的山東壽光探索“訂制農業”“基地直供”等模式讓蔬菜產業持續上揚“微笑曲線”……諸如此類注入科技動能的成功實踐,極大彰顯了鄉村產業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巨大潛力和光明前景。因此,各地要在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建設的基礎上,緊握“數字”之筆,融合新質生產力要素,勾勒出各具特色的現代版“富春山居圖”,加快實現產業興農。持續搭建“新底座”,加強新型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暢通“信號鏈”“倉儲鏈”“物流鏈”,讓農產品產銷“有門路”。穩步建立“新支撐”,深化現代化農機、精深加工、保鮮等技術應用,推進農業標準化、智能化生產,實現高效供給和增收富民“同頻共振”。不斷解鎖“新技能”,讓手機成為“新農具”,搭上農村電商這列數字快車,向“流量經濟”“平臺經濟”要產能、要效益,真正為產業發展插上“數字翅膀”。
推動鄉村產業向“新”而“興”,離不開人才這個“關鍵增量”。浙江作為“千萬工程”的起源地和率先實踐地,在今年新春“第一會”上提出全面加強“三支隊伍”建設,聚焦鄉村全面振興壯大鄉村人才,正是深刻認識到了人才對于產業振興的重要性。那么,究竟如何做實做細引育留用文章,進一步壯大鄉村人才隊伍?要優化留才環境,突出政府主導,把鄉土人才建設納入人才工作體系,搭建引才聚才平臺,在建設正向激勵體系上下功夫,做好各項政策支持和資源保障,讓廣大人才能夠在農村廣闊天地大施所能、盡展才華。要做強“頭雁”方陣,堅持黨建引領產業發展,大力推進創業型村支書隊伍建設,常態化開展梯度培育、專項扶持、精準滴灌,全面提升基層治理人才能力和水平,真正實現“選好一個人,帶動一個村”。要蓄積人才“活水”,圍繞“引得來、育得出、用得好”導向,樹立系統思維,鼓勵和培養更多高技能工作者、實用人才、新型職業農民等“新農人”服務農業農村,助力鄉村“產業版圖”不斷擴大,從“新農人”變成“興農人”,最終落腳“農民富”,讓農民過上好日子。
紀欣(江蘇省連云港市東海縣駝峰鄉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