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遵義市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團結村附近的高山上,“大發天渠”盤亙絕壁,蜿蜒曲折,在八月的陽光中熠熠生輝。
這里,是“時代楷模”黃大發的家鄉。
團結村為喀斯特地貌,下雨存不住水。山下河谷有水,挑一桶來回好幾個小時。隔壁村子有河流,大山擋著過不來。沒有水,種水稻就是癡人說夢,村民們只能把地里能種的苞谷碾碎煮著吃。“一年四季苞沙飯,過年才有米湯喝”,這句民謠唱出了祖祖輩輩的饑餓記憶。
“我一定要把水引到草王壩,讓鄉親們吃上白米飯。”父母相繼離世,吃百家飯長大的黃大發在心里暗暗發誓。
修渠引水,黃大發帶領村民說干就干。不懂測量,豎起竹竿用眼瞄;缺水泥,就用黃土泥巴糊溝壁;沒有工具,掄起錘子鋼釬蠻力鑿。但是,單憑一腔熱血修筑的小水溝,溝底窄溝口寬,暴雨一沖就垮。爛了重修,修了又爛,十幾年過去,水就是進不了村。
黃大發愁得睡不著、坐不下,絕不能被“水”卡住命運的喉嚨!1992年,他把心一橫:“我拿黨籍作保證,修不好,拿命換。”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他帶領村里的男人們,就這樣一寸一寸鑿、一點一點挖,清澈的河水爬上了懸崖,終于在1994年,建成一條跨3座大山、過3道絕壁、穿3道險崖,主渠7200米、支渠2200米的“天渠”。村民們眼噙熱淚,他們說大發渠引來了“生命之水、志氣之水、幸福之水”。
八千米渠云與月,三十六年笑和淚!團結村黨總支書記王朝海說,黃大發老書記36年間兩次組織修渠,動員群眾投工投勞2萬多人次,結束了千百年來滴水貴如油的村莊痛史。“這一條大發渠如鋼如鐵如金,把團結村干部群眾不甘屈服的奮斗精神,深深寫進高高的懸崖。”
進入新時代,遙望那絕壁上的水渠,團結村干部群眾驀然發現:“渠”里裝的不只是水,更有通向富裕的希望所在。
“這些年,村里一直圍繞大發渠這個獨特的資源優勢,統籌推進紅色文化、鄉村旅游。”團結村黨總支副書記胡其暢說,在政策和上級的幫助下,村里引入中天金融集團。中天金融出資3500萬元,村集體以大發渠估值3000萬元作價入股,成立貴州大發旅游發展有限公司。目前,公司已將80%的利潤反哺團結村,確保農民穩定脫貧、走向富裕。
貴州大發旅游發展有限公司品牌副經理陳傳鏡表示:“我們以大發渠為旅游主陣地,投資建造雨山前生態餐廳、社林邊特色酒店、野舍民宿、網紅星空木屋、小不點親子農場等,僅親子農場建設期間,就帶動當地農民就業1200人次、帶動增收28萬余元。”今年以來,大發渠景區已接待游客20萬人次,綜合旅游收入約500萬元。此外,村里有43人就近就業,他們吃上了旅游飯,走上了富裕路。
天渠之側,天橋飛架。站在村口,王朝海手指著一座跨越山澗的雄偉大橋說:“那是大發渠特大橋,它在我們這里有一個高速匝口,也是黃大發老書記積極跟上級爭取來的。”有了這座大橋,從機場到團結村的車程由2小時縮短到20分鐘。
這個匝口,其意義不僅是帶來了更多的游客,它更是團結村產業振興走上“高速路”的一個象征。如今的團結村,產業欣欣向榮。在區、鄉兩級黨委政府的推動下,團結村采取“黨支部+公司(行業協會)+村集體股份經濟聯合社(合作社)+農戶”模式鼓勵村民發展各類特色產業。
食用菌就是一個代表。團結村村民沈群說,經村書記王朝海推薦,她外出學習食用菌種植技術,放棄養豬轉向種食用菌。去年,她的種植基地純收入達30萬元,還帶動了15個老鄉就業,平均每人每月工資在3000元左右。
8月的團結村,滿地綠影婆娑,果子在樹上成熟。村里,道路干凈整潔。村頭,云海煙波浩渺。村外,山水如詩如畫。男人們在基地里流著汗干活,大嫂們一邊打掃客房一邊聊著孩子,一撥又一撥外來的游客笑語喧嘩……在這一切之上,依然回蕩著一個時代的強音,那是初代“挖渠人”質樸、有力的聲音:“共產黨員就得清清白白,腰桿硬才能頂得住歪風”“人要大氣,不要氣大”……
本報記者 周靜 文實習生 張媛 通訊員 涂磊 段文君
大發渠特大橋(播州區委組織部供圖)
大發渠擦耳巖段(播州區委組織部供圖)
黃大發(左)在團結村后山(播州區委組織部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