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結對蹲點”一直是鄉村干部報編輯記者踐行“四力”的品牌。2023年,本報策劃推出“名村之路·結對蹲點”活動,編輯記者與到村任職選調生結對,共同開展蹲點調查研究,一起探尋名村的特色發展之路。今年,本報又推出“結對蹲點·與榜樣同行”特別報道,聚焦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的貫徹落實,看榜樣們在基層如何改革攻堅。今天,推出首篇報道,敬請關注。
齊永新(左)在檢查食用醋生產情況。 (李士村村委會供圖)
一個人均年分紅220元的村莊,卻成為整個寧夏學習的榜樣,這是何緣故?10月10日,記者帶著疑問來到寧夏固原市隆德縣鳳嶺鄉李士村。天氣晴朗,萬里無云,村莊道路干凈整潔,房屋錯落有致,兩旁綠樹佇立,一股濃濃的新農村氣息撲面而來。
一走進黨群服務中心,就看到李士村黨支部書記齊永新正和村干部商量事情。聽說了記者的疑問,齊永新滿臉笑意:“我是土生土長的村里人,要回答你的問題,那就要從40年前開始說起。”
一筆幫扶資金 村里有了集體收入
看過電視劇《山海情》的人都對寧夏“西海固”這個地方并不陌生。這里素有“苦瘠甲天下”之稱,十年九旱、廣種薄收,被聯合國確定為“最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地區之一”。李士村,正位于西海固地區。談起過往場景,今年已60歲的齊永新感慨頗深:“那時候出門無路走、村里無產業、家里無余糧、兜里無分文,大家都窮,哪怕是最富裕的家庭,也拿不出10塊錢。”
高中畢業后的他,沒有如家人期待的那般去城里謀生路,反而留在村里,懷著對家鄉的厚重情感,成為村“兩委”的一員,踏實、肯干也成為他身上的標簽。2004年,齊永新高票當選為村黨支部書記,“既然大家信任我,那我就一定要帶大家過上好日子,不辜負期待!”懷著這樣的念頭,齊永新接下這一重任,成為帶領村莊發展的“領頭羊”。
秉持著“讓村民過上好日子”的信念,齊永新發動大家種玉米、養肉牛。雖然也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并未從根本上改變村莊落后面貌。直到2017年,李士村才迎來轉機。那一年,齊永新爭取到隆德縣幫扶資金5萬元,用于發展村集體經濟。對于當時的齊永新來說,村集體經濟還是個新名詞,一時間他犯了難。經過一番思索,他決定利用村里的一處閑置校舍,開辦一家愛心超市,銷售村民日常生活所需,經營者則選擇了村里的殘疾人。“頭8個月,毛收入達到了11.8萬元。”這段經歷,齊永新記得很清楚。
試水超市經營,讓大伙兒看到了村莊的發展潛力。2018年,李士村完成了村里的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又爭取到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資金200萬元。那時的齊永新完全沒想到,這200萬元竟讓村民徹底甩掉“窮帽子”、過上好日子。
一項傳統技藝 村民有了首次分紅
“煮曲、制曲、煮顆、發酵、拌曲、淋醋,我們全部采用手工制作,確保每一滴醋的品質。”齊永新一邊向記者介紹,一邊用木棒攪動發酵缸,乳白色的液體冒著泡上下翻涌,濃烈的醋香味撲鼻而來。
李士村有著600多年的手工釀醋歷史,傳統的釀醋技藝在明清時期曾聲名遠揚。守著好手藝吃不上飯,這可不行。2018年,齊永新思索著200萬元的去處,決定抽取一部分投資建設鳳和醋廠。
“一開始有群眾不理解,以前各家都在釀手工醋,就沒富過,現在還要制醋,是不是在糟蹋錢,或者只是搞形式做樣子。叫村上人到廠里打工的時候,大家都不愿意來,怕付不了工資。”為了聘請村里一位經驗豐富的釀醋手藝人做醋廠的技術員,齊永新“三顧茅廬”,并給出“如果3個月后付不出工資,我們村干部自掏腰包”的承諾。
“我是個‘行動派’,看準了就抓緊干!”齊永新帶著大家風風火火地開辦醋廠,用傳統技藝釀醋。沒想到,手工傳統醋竟成了搶手貨,3個月下來,醋廠生產的2300斤食醋銷售一空,帶來了超出預期的效益。齊永新兌現了大家的工資,人心也穩定了。如今,李士村年產醋100噸、胡麻油20噸、雜糧面粉20噸,在隆德縣縣城建立兩處固定營銷點,產品銷往銀川、蘭州、平涼等地,為村里帶來更大效益。2023年,村集體純收入達到56.4萬元。
村集體有了收入,齊永新想的第一件事就是給村民分紅。“我們留了一部分流動資金,剩下的都發給村民,每人能分得220元。分紅那天很冷,但大家都準時來到村委會門前的空地上,自發排隊站好。拿到錢的那一刻,大家都笑得合不攏嘴。那一幕場景,我至今都忘不掉。”回憶起來,齊永新也不由得紅了眼眶。
村民齊書文更是拿到6萬元“巨資”。齊書文是李士村醋廠技術把關者,也是非遺項目古法釀醋第四代傳承人,有著多年的釀醋經驗,技術嫻熟。香味醇厚的純手工醋在周邊村組供不應求,他也因此拿到了豐厚的“技術股”:“我做夢也沒想到,傳承多年的老手藝竟成了致富新手段!”
一所愛心食堂 托起民生“大”幸福
“我現在早中晚都在食堂吃,一頓花個幾塊錢就能吃飽,生活太幸福了!”在李士村的愛心食堂,年過70歲的老人馬桂琴正坐在桌前,喝一碗小米粥,吃一個當地油餅。馬桂琴的老伴已去世,子女常年不在身邊,平時吃飯都是隨便將就,村干部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在李士村,像馬桂琴這樣的老人還有很多。“我們村60歲以上的老人超200名,如何讓他們老有所養、老有所依是我們一直考慮的事。”齊永新說,這兩年,村里建起了愛心食堂,讓老人吃上放心餐。國慶假期,村里老人們都聚集在一起,邊吃飯邊聊天,歡笑不斷。
一間小小的愛心食堂,在齊永新眼里卻有著了不起的意義。“以前自己都吃不飽,何談去為他人提供物美價廉的食堂。在國家扶持下,我們村的生活越過越好,村集體不僅提升了自我保障能力,還能給村民分紅,甚至有盈余去運營愛心食堂,讓老百姓不愁吃、不愁穿,我們很珍惜現在的生活!”齊永新笑著告訴記者。
更讓齊永新欣喜的,是每個村民飽滿的精氣神。“村里人節儉慣了,不舍得穿新衣服,平日里都穿著舊衣服。現在不一樣了,大家對現狀很滿意,對未來很憧憬,他們穿戴得整齊干凈。我們的村民昂揚向上,未來發展一定不會太差!”說起未來,齊永新眼里有光。
本報記者 尹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