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新疆伊犁州鞏留縣提克阿熱克鎮薩爾布群村:“初生的小鹿”奔富向善
本報記者采訪李建勇(中)。 (薩爾布群村村委會供圖)
駱駝養殖場。 周靜文 攝
10月30日,記者來到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鄉村振興示范村、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鞏留縣提克阿熱克鎮薩爾布群村。一下車,自治區鄉村振興“擔當作為好支書”、薩爾布群村黨支部書記李建勇便向記者分享了一件喜事:“今年1—10月,我們村集體經濟收入已達180萬元,連續3年村集體經濟收入過百萬元?!边@個邊疆村莊的巨變是如何發生的?記者由這個話題開始了采訪。
土地“轉”了起來
“今年初,我們將村里2.4萬畝旱田地流轉起來,村民一畝地能收入1520元。流轉后的土地由種植大戶集中連片種植玉米,村民還能在這務工,租售農機具,在家門口就能增加收入……”站在剛收割完的玉米地里,李建勇笑著向記者介紹。滿地金黃色的玉米秸稈,依舊能聞到豐收的味道。
提克阿熱克鎮薩爾布群村,蒙古語意為“初生的小鹿”,屬于農牧業結合村。全村旱田地此前一直被村民分塊耕種,基本上靠天吃飯,收益并不好。今年初,李建勇說服村民將原本分散零碎的承包地集中連片,發展設施農業,實現了“小田并大田”的轉變。這一舉措不僅給村民帶來穩定的租金收入,更為村集體增收開辟了新路徑。
要說服村民轉變觀念并非易事,不少農戶顧慮重重,他們擔心田埂被填平后,自家田地難以辨認。為消除村民的擔憂,李建勇專門找來第三方測繪公司,用無人機繪出一幅地形地貌圖,上面清楚標注出各家各戶所占土地的大小、形狀等信息。隨后,李建勇拿著這張圖,挨家挨戶上門為參與土地流轉的農戶建立檔案,把田塊現狀和土地承包合同關聯起來,規定承包價格,確定流轉期限,設置違約條款,保障各方權益,讓農戶吃下了“定心丸”。“村民同意流轉土地后,我第一時間就以每畝1520元的價格,將資金轉給農戶,這樣大家的顧慮都消除了,土地成功‘轉’了起來?!崩罱ㄓ抡f道。
扒平了田埂,小田成了大田,就有條件進行機械化耕種了。早就等在地頭的老板租下這些新田塊,開始種制種玉米。春播秋收,9個月時間,玉米喜獲豐收,村集體收入了1140萬元。李建勇拿出其中的960萬元給村民分紅,人均分得5000元以上。值得一提的是,此前有5位村民堅決不同意流轉土地,村里便為他們換了80畝地讓其自行耕種,如今對比之下,他們發現每畝地相較流轉出去的土地虧了約700元?!斑@不,他們剛剛還來找我,說也要將手里的土地流轉出來呢!”李建勇笑起來,抬頭紋一道一道,就像秋天的田野。
駱駝背上有“錢景”
薩爾布群村只是將土地流轉出去賺取租金,但村莊發展光靠土地不行。李建勇在村工作這5年,走的是一盤“薩爾布群大棋”。他帶著記者走進村里的“天山夏爾湖”旱田馕合作社,車間里麥香飄蕩,揉面、做糕點、打馕……每個人都忙得不亦樂乎。
“來村里之前,我一直在企業上班,積累了不少創業經驗。2019年來到薩爾布群村后,我就想借助之前的經驗,帶領村民發展自己的產業?!崩罱ㄓ抡业酱謇锏?名致富帶頭人,成立了“天山夏爾湖”旱田馕合作社,依托全村1.7萬畝旱田小麥種植優勢,引進富業公司,采取“黨支部+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投資850萬元建設2300平方米的馕加工車間,吸納富余勞動力就近就業50多人,帶動人均月增收2000余元、村集體年增收10萬元?!白罨鸬臅r候,我們的馕賣到了江蘇張家港,讓遠方的客人也能嘗到新疆的味道?!?/p>
村莊的發展不能只依賴于單一產業。為了實現長期的可持續發展,李建勇還帶領村民積極發展畜牧業,村里牛羊滿圈。在達牧駱駝養殖場,一頭頭健壯的駱駝在棚圈里悠閑地吃著草料。站在棚圈前,李建勇給記者算了一筆經濟賬:一頭駱駝每天產出5公斤駝奶,基地將駝奶以每公斤35元的價格賣給企業,相當于每天便可賺取175元。到了年底,村民還能根據自己出資的多少獲得分紅。養殖場還針對增收困難群眾推行養殖托養服務,村民只需支付少許托養費,收益全歸農戶。
“以前大家把駱駝當交通工具,現在發現駱駝全身都是寶,養駱駝可以帶領我們致富?!苯衲?0歲的艾力·塞買提和妻子在基地就業,負責拉草料工作,兩人一天就能收入150元?!霸诩议T口就能就業,這在過去完全不敢想?!?/p>
湊巧的是,從昭蘇到鞏留的高速,在薩爾布群村有一個口子,而養殖場離這個出口只有1公里。李建勇敏銳地捕捉到這一契機,計劃把駱駝利用起來,發展騎駱駝、露營、燒烤等鄉村旅游項目,打造“音樂+啤酒”“駝鈴+雪山”的特色旅游體驗,從養殖業引出鄉村旅游?!耙呀浐袜彺逭労昧?,大家合作開發旅游場地。”李建勇說。
“巴特小屋”聚民心
薩爾布群村的初冬,潔凈的雪山矗立在遠方,村民的盆栽還在開花。下午1點多,村民巴特卡·吾恩說笑著將幾位鄉親送出門。自從他家打造了“巴特小屋”,村民有事沒事都愛來這里坐一坐、聊一聊,學學種植養殖技術,拉拉家常。
在村“兩委”的支持下,巴特卡·吾恩2020年拿出自家的3間房打造了“巴特小屋”,幫助調解群眾矛盾糾紛。成立以來,共化解矛盾糾紛38件。“巴特小屋”就是薩爾布群村的一個會客廳,沙發、爐火、奶茶,這里對很多村民來說象征著溫暖。
“巴特小屋”的誕生,源于李建勇對村莊治理的深入思考。2019年10月,李建勇來到薩爾布群村,他發現村民有問題反映到村里常常得不到回應?!斑@種現狀,得改!”李建勇在全村黨員大會上斬釘截鐵地說。為此,他以“班子強起來、黨員亮起來、作風好起來、群眾富起來、民心聚起來”為目標,大力加強村莊黨建工作,積極改善干群關系,每月還固定1天為“村民議事日”,村干部廣泛收集聽取群眾訴求。在此背景下,“巴特小屋”應運而生。巴特卡·吾恩說:“我不是村干部,但我是黨員,能通過這種形式拉近與村民的關系,我覺得這個事很有意義。”
鄉村治理,重在人心。在李建勇看來,善治的涵義就是在全村營造出“向善”的氣場,他倡導村里的黨員干部與群眾、群眾與群眾相互結對認親。村民肉蘇爾夏·白克吐爾遜以實際行動詮釋著“善”的含義,他在自己富起來后,帶動了20多戶村民一起發展養殖致富。2023年,村民帕熱胡不肯參加合作醫療,不巧當年他患上了腫瘤。李建勇和村干部們得知后,反復討論并發起捐款,幫助帕熱胡渡過了難關。此事過后,合作醫療政策在村里深入人心。
這一系列舉措,讓村民們對李建勇越發信任。甚至有村民和妻子吵架了,也會給李建勇打電話,請他上門調解。李建勇感慨道,“村民對我的托付很重很重,我決不能辜負,一定要當好薩爾布群村的‘領頭羊’!”
本報記者 尹丹丹 周靜文
通訊員 謝榮 王朝輝 姚新剛 陳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