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兵介紹,西溝村是曲子鎮的一個山區村,全村56.7平方公里土地被一橫24縱的溝壑分割得支離破碎,導致交通、耕地、用電、用水等基礎設施建設實施難度大。“人家能修一公里路的錢,我們可能修不了八百米;人家修一畝梯田的花費,我們可能修不了六分地……”提及西溝村20多年前的狀況,劉小兵不禁皺起眉頭,“西溝村土地、草場都不寬裕,大家都認為這里最不適宜發展羊產業。”他坦言,自己剛從學校畢業時也曾想著去外面務工或創業。
“人不能被先天落后困死,敢于作為才能換新顏。”黨的十八大以來,西溝村在新一屆村“兩委”帶領下,大刀闊斧地改善基礎條件,修建9條共88公里的柏油路,全村9個村民小組實現了組組通硬化路;新修9座橋梁,村民從此告別了蹚水過河的歷史;連續四年新修高標準農田11000多畝,將曾經的小地塊合并成大地塊,實現農業全程機械化耕作;家家戶戶通上了動力電,戶戶改建了衛生廁所,還建成了三座淤地壩,全村綠化率超過90%。
不過,最讓西溝村人能夠挺起腰板的事情,卻是把羊產業發展起來了,成為全縣第一養羊村。
“以前人們認為我們不適宜養羊,是按傳統的思維來想的。”劉小兵調研后認為,養羊仍是西溝村脫貧致富的最好途徑。從2017年開始,西溝村“兩委”率先“蹚水”,帶領群眾嘗試科學養羊的新路子。他們從起初的10只基礎母羊、1只種公羊的小規模嘗試,當年收入就超過一萬元。看到率先嘗試的人嘗到甜頭后,其他村民紛紛參與,戶戶擴繁擴群。接下來,村“兩委”引進二元雜交的科學養殖技術,西溝村羊產業一路高歌。
在發展養羊產業過程中,西溝村黨組織在組織模式、生產模式、經營模式等方面積極探索,推行“黨支部+聯合社+合作社+社員”的“村社合一”模式,走出了一條村社一體化、生產標準化、保障立體化的發展路子。劉小兵介紹,全村675戶農戶全部加入草產業合作社,312戶養殖戶全部加入7個養殖專業合作社,所有合作社全部加入眾鑫農牧業發展專業合作社聯合社,構建起“戶戶入社、組組建社、九社聯合、村社合一”的產業發展組織模式。
“黨支部作決策、定規劃,聯合社建機制、搞服務,合作社聯農戶、建基地,種養戶全入社、搞生產。”劉小兵說,西溝村在聯合社9個成員社中設立黨小組,組織建設與產業發展互促融合,實現強強聯合、抱團發展。
“飼草,我們草產業合作社科學配方,加工后按成本價出售給農戶,農戶采取‘傻瓜式’就能科學喂養;羊舍我們因戶制宜,科學規劃后新建暖棚;二元雜交我們邀請專業機構的老師進行科學培訓,并實地進行人工授精等作業;育肥和銷售都有就近的合作社進行定期收購,定向銷售,不讓農戶利益受損……”說起西溝村服務農戶發展羊產業,劉小兵有說不完的道道,“除了村‘兩委’和合作社,一些養殖大戶和能人也成為全村羊產業發展的示范戶和引路人,全村羊產業的發展已經成為人人都向一處看、勁都向一處使的生動局面,如今的西溝村,齊心協力念‘羊經’,一心一意興‘羊業’。”
在實行標準化養殖以前,趙彩蓮家是典型的散養式養羊,羊只數量少時只有三五只,多時不到二十只。后來,在村黨組織的號召下,趙彩蓮家加入了養殖合作社,修建了可容納200只羊的標準化養殖棚圈,建了標準化草棚,由村集體辦的飼料廠統一供料,開啟了科學養羊之路。“現在圈里有大羊47只,小羊39只,每年出欄羊只100多只,刨去飼草等成本,每年能凈賺5萬多元……”趙彩蓮說,村上還提供技術、指導種植紫花苜蓿,并幫助銷售羊只,她家依靠養羊,日子越來越好了。
經過幾年的發展,西溝村羊只飼養量達到了7萬只,戶均養羊100只以上,全村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000元,其中來自于草羊產業收入16100元。“70%以上的在家農戶養羊,70%以上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來自于草羊業。”劉小兵自豪地說。放眼環縣,8萬余農戶有4萬多戶養羊,2023年全縣羊只飼養量達到了369萬余只,肉羊產業產值達60億元,養羊農戶人均來自羊產業的收入達8000元,西溝村超過全縣平均水平的兩倍,已然成為名副其實的環縣種草養羊第一村。
通訊員賀創軍賈利民喬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