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是一項重實際、看長遠的系統工程,要因地制宜,精準施策,也要耐心扶持,培育市場
一通電話,設在村里的供銷社收購點就派人上門取走自家的5斤花椒,再通過電商平臺賣出去。這讓中五井村的吳俊平老人直呼想不到。在過去,小商販不來,拿到集市又太遠,家里的農貨只能自產自銷。
5斤花椒不多,卻是電商扶貧給這個小山村帶來的真切變化。
一年多前,我來到山西長治平順縣擔任縣長助理。憑著工作經驗,我信心滿滿:只要能把農產品賣出去,脫貧自然不成問題。
然而,現實還是給我上了一課。平順地處太行山西麓,種植莊稼只能見縫插針,很難發展規模化農業,更談不上讓農產品走出深山。
在走訪中,我發現,這里小眾農產品種類多、質量高。如果能用好電商平臺,滿足多樣化、高質量的市場需求,劣勢反而可能轉化為優勢。
2019年2月,在平順縣供銷社的支持下,當地幾位農民聯合成立了萬擔糧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收購點設在村里,村民家里的花椒、大豆等農產品都能拿來賣,再通過電商平臺對接市場,山里的農產品有了好銷路。
可剛開始沒多久,就有人打起了退堂鼓。“我們文化程度不高,做電商也做不好。”緊接著直播帶貨時,又有不少網友反映主播方言太重、聽不懂。困難接踵而至,我也逐漸意識到,扶貧要從幫著干轉向帶著干,必須激發大家的內生動力。
不會講普通話,我就一句一句教;不懂電商,就買來書一點一點學。漸漸地,村民們出鏡直播不露怯了,介紹產品時也能侃侃而談。有了這支電商先行軍,我又帶著大家根據消費者的喜好,改進包裝、注冊分類商標,當地農產品漸漸有了知名度。去年9月17日,“萬擔糧”第一次參加公益直播,僅大紅袍花椒就賣了50萬元。嘗到了甜頭,越來越多村民加入到電商隊伍中。
今年2月,平順縣順利脫貧摘帽。一年多的電商扶貧實踐,讓我更加明白,扶貧是一項重實際、看長遠的系統工程,要因地制宜,精準施策,也要耐心扶持,培育市場。看準方向,細心培育、精心呵護,帶領群眾一起干,就能讓產業扎下根,早日開花結果。 (作者為山西省長治市平順縣扶貧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