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組織部門要求選調生到村任職,開展國情調研,摸清摸透村情民意,以此增強本領,推動村寨發展。這是培養優秀年輕干部的基礎性、戰略性工程。
下面,我將開展國情調研的體會與大家分享。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更沒有決策權。在國情調研中,要將調查研究根植到村里的每一個角落,覆蓋全村大小事務,拓寬對村情民意的認識廣度和深度,提高理論聯系實際的準度和精度。一是召開會議明晰村情。采取見面會、小組會、院壩會、座談會等方式,集思廣益。二是腳下沾泥體察民情。通過入戶走訪,摸清每家每戶的情況;通過實地查看,理清發展思路,尤其是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建設、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等方面。三是吃連心飯了解訴求。同吃連心飯,把手話家常,共謀連心事,既可精準把握群眾的所思所想、所期所盼,又能拉近干群關系,凝心聚力實現愿景。
在了解村情民意的基礎上,可采用解剖麻雀的方法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要多到矛盾集中、群眾呼聲高的地方“蹲點”,要精心選出以小見大、以點帶面,具有代表性的痛點堵點,再經過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總結提煉,形成有準度、精度和深度的調研報告。
撰寫“村情報告”,要杜絕“眉毛胡子一把抓”。在“村情要素”中,要把有用的數據擺出來,把有代表性的農戶列出來,把村里的短板弱項挖出來,以便對標對表補齊短板弱項。同時,要結合村風民情、歷史文化、自然條件、產業發展等,將發展路徑和自身成長融合起來,作為在村工作“指南”,在實踐中檢驗所學所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