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思涵(右一)向村民宣傳惠民政策。
2019年7月,我結束了湖南農業大學3年的讀研時光,回到自己的家鄉——湖南省永州市冷水灘區普利橋鎮。作為一名選調生,再次走進“土”的生活。
走好基層“土”路
“小鄧,走,咱們下村去。”至今我仍清晰地記得,到鄉鎮的第一天,同事就叫我跟他一起去開展生態紅線規劃調整測定,涉及全鎮24個村(社區)多個組的邊邊角角,時間緊、任務重。
雖然每天起早貪黑、跋山涉水,但有新鮮感的加持,前兩天并不覺得辛苦。到了第四天,渾身酸痛的我打起了退堂鼓。那天天空下起了小雨,泥濘的田埂小道上雜草叢生,我心存僥幸地對同事說,“要不,我們等天晴再來測量吧。”“一看你們就是城里長大的孩子,這點雨算什么,只要不下‘刀子’,我們就要按時按量測量完畢。”同事的話,讓我有些臉紅,只好趕緊追了上去。
經過10多天的努力,我們走遍了24個村,用雙腳丈量了全鎮13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我也獲得了“這小伙子還不錯”的評價。那段日子,雖然每天身上沾滿灰、腿上沾滿泥、腳上沾滿土,但我在一次次與土地的親密接觸中,深刻認識到基層工作不簡單,只有腳踏實地、埋頭苦干才能干好。
干好駐村“土”活
隨后,我就來到了落刀塘村,成為了一名貧困村的干部。落刀塘村是省級貧困村,位置偏遠,村民文化水平普遍偏低。一到村里,就趕上了“廁所革命”,我心想“誰都愛干凈,政府免費給村民改廁,大家一定會配合的。”然而,在我和村干部一家一戶做工作時,卻碰了壁。
一個月時間,改廁任務只完成了一小半。“我就像以前那樣去旱廁也挺好的,家里農活這么多,哪有時間改啊。”村里面最犟的老唐說的這番話,代表了大多數村民的想法。為了推進改廁工作,不服輸的我決定先攻破老唐這道“難關”。
我接連去了老唐家四次,但他就像一塊石頭不為所動。第五次來到老唐家,看到他院子門口臟了,我就主動幫助打掃。見唐大爺有點不好意思,我借機跟他聊起家常。
“老叔,這改廁就跟掃地一樣,都是為了讓大家的生活環境變得更好些。你要是還用旱廁,臟臟的,這逢年過節,兒子、孫子回來不得憋著去野地上廁所呀!現在是免費安裝化糞池,你自己貼個千兒八百的,貼貼瓷磚、粉粉墻壁,保證弄得漂漂亮亮。”聽我這么一說,老唐仔細想了想,覺得是這個理,最終同意了。
看到老唐家改了廁,村民們也紛紛同意了。沒過多久,落刀塘村就按質按量如期完成了改廁任務。這也讓我這個初出茅廬的“學生”懂得了一個道理:辦任何事情都要講究方式方法,想點“土”點子、用點“土”法子,效果會大不一樣。
講好鄉間“土”話
新春伊始,我被安排從事黨建工作,要經常講黨課。在學校擔任過支部書記的我心想,這下可以大顯身手了,肯定贏得大家的喝彩。
沒成想,第一堂黨課就栽了跟頭,我在上面講得慷慨激昂,聽課的老黨員卻個個哈欠連天。課后我找到老支書問原因,老支書告訴我:“你是城市來的高材生,講得很好,內容也很充實,但對普通農民來說,多了一些書卷氣,少了一點接地氣。”
晚上躺在床上,想著老支書的一席話,我輾轉反側難以入眠。“老支書說得對,村民們關注的都是田間地里的事,我說的與他們想的不對路,自然產生不了興趣。”接下來,我有事沒事就往村組跑,和村民拉家常,將他們關注的熱點記在本子上,盡可能融入到黨課中。
第二次上黨課,我用樸實的語言為大家解疑釋惑,大獲成功。老支書笑著說:“不錯,這堂課聚人氣、接地氣。”在我給鄉親們上黨課的同時,鄉親們也給我上了一堂生動的課:只有入鄉隨俗,才能說話有人聽,辦事有人跟。
轉眼間,基層工作已一年有余。同事經常開玩笑說:“你看你,比來的時候黑多啦,越來越像農民了。”這是對我工作的肯定。既然走了這條路,就要俯下身子、沉下心思,與農民“零距離”接觸、“心貼心”溝通、“面對面”交流。只有這樣,才能為家鄉發展奉獻一份光和熱。
“腳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選調生就該始終將群眾放在心上,和他們一起共同創造美好的生活。(湖南永州市冷水灘區普利橋鎮落刀塘村 鄧思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