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安然(右)走訪村民。
到基層工作幾個月,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
2021年8月,我被選派到山東省濱州市博興縣陳戶鎮官劉村擔任書記助理。
初入職時,陌生環境裹挾著“本領恐慌”向我襲來。因為疫情防控,當時每天都要反復催促群眾做核酸檢測,由于溝通不到位,經常被誤認為是詐騙電話,對方甚至直接將電話掛掉,那段時間常常在焦慮忙碌中度過,心中滿是酸澀和委屈。前輩開導我,到基層工作,切忌眼高手低,要與群眾坐在一條板凳上思考問題,你認為機械的小事可能是群眾的大事。我決定丟掉酸澀,抹掉眼淚,迎接成長。
十一期間,是我入職后的第一個長假,滿心規劃著如何陪伴家人。可假期中突然接到電話,防汛形勢嚴峻,馬上回去待命。掛掉電話,帶著告別假期的不情愿,一早趕到防汛現場,眼前的場景,讓我頓生慚愧。暴雨下,黑壓壓的一片“雨衣”來去匆匆,防汛人員搶時間將各種物資運往泥濘的大壩。更令我感嘆的是,“雨衣”下不乏老黨員和老干部,他們穿著雨鞋如灌鉛般艱難行走在泥濘中。“這是一節生動的思想教育課。”此刻的我,為自己計較假期時間而后悔和自責。今后如何擔當責任使命,我也從他們身上找到了答案。
官劉村以種植小麥、玉米、棉花為主,青壯年外出務工多,土地多數由老年人耕種,效率低,效益也低。新“兩委”班子上任后,商議對土地重新發包,但因觸碰到部分人的利益,難度不小。記得當時村書記張永崗說,就算把牙崩下來,也得把這塊硬骨頭啃下來。
為激發土地流轉活力,耕地承包經營進行了公開招標。那天,村民一早全都來到了村委大院,見證了發包程序的公開透明。競標結束后,一位大姨說,以前最好的地一畝包不到800元,現在都到了1000多元,真的不敢相信。難題解決了,民心也順了。
干事業最關鍵的在于長與常二字。在村工作時間雖短,但我努力實現著從“紙上談兵”到“刀下見菜”的角色轉變,做一個基層五味優秀“烹飪員”,讓青春浸染奮斗底色,讓奮斗彌漫五味香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