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美和村里的孩子在一起。
我是中科大2018屆化學專業博士畢業生。2020年4月,作為選調生,經派出單位云南警官學院推薦,被云南省委組織部選派到鎮康縣木場鄉木場村任職。
記得那天是4月1日,早8點,我從昆明出發去村里,手機導航顯示路程700多公里,我開了近13個小時的車,才到達位于大山深處的木場村。
和我想象中仙氣縹緲的鄉村不一樣,木場村氣質“獨特”,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初印象”。
首先是味。空氣里不只泥土芬芳,我第一次入戶就趕上刮風天,刺鼻的牛糞味如重重海浪打過來,讓我無處躲藏。再就是路。村里的山路崎嶇不平、彎彎曲曲,每次坐車進出,胃都被攪得翻江倒海。還有這里的雨。村民告訴我,這里一年只有兩季:5月至10月是雨季,11月至次年4月是旱季。雨季幾乎每天下雨,被褥總是濕的,衣服鞋子會長毛。進村沒幾天,我的腿上就冒出一片紅疙瘩,很快蔓延到全身,奇癢難耐。同事告訴我,這濕疹是大自然送給木場的“特產”。
一道道關卡,需要我去闖。首先是過“味關”。我來到建檔立卡貧困戶伍朝望家,幫他打掃牛圈衛生,為他爭取貼息貸款,擴大牛羊養殖規模。不久后的一個傍晚,他哼著小曲,趕著牛羊從山上歸來,見到我熱情地報喜:“家里已經有5頭牛、54只羊了!”看著伍朝望喜悅的表情和他日益壯大的牛隊羊群,我非常欣慰。而今,當初聞之欲嘔的牛糞味似乎也沒那么難聞了。
其次是過“路關”。不習慣走山路,那就多走幾次,多去縣、鄉爭取一些項目,為村民多跑幾趟腿,就慢慢適應了。2020年8月19日,一場強降雨引發泥石流,村里有房屋被沖毀。當時我正在昆明休假,得知消息后第一時間就往村里趕,一路下著大雨,山上不時有石頭掉落。走一段,我就下車把擋路的石頭搬開。進村已是深夜時分,我顧不上休息,投入到救災中……從此,我視山路如坦途,坐車再也不暈,上車就能睡得著。
再就是過“雨關”。身上長濕疹確實沒什么好辦法,但我擺正心態:身上可以長“苔蘚”,心里不能長“苔蘚”。每到雨季,村道上的苔蘚生長迅猛,經常有老人滑倒跌跤。我帶頭清理苔蘚,撒上石灰粉維護路面。“現在好了,閉著眼都能出門遛彎了!”村里老人開心地說。
“工作關”方面,我向村書記拜師求教,“干好基層工作的關鍵是讀懂群眾、讀懂民情”“踏進老鄉門不難,難的是說老鄉話、端老鄉碗、辦老鄉事”。我把普通話切換成木場方言,漂亮裙子換成迷彩服,時尚皮包變為帆布包,每天到老鄉家幫忙燒炭火、喂小雞、拉家常、宣講惠民政策……很快就和群眾打成一片。
一眨眼,進村已滿兩年。我的成長、我的改變,也牽動著我的親友們。今年春節,我的博導發來一條短信:“為你投身鄉村振興事業而驕傲,為你的成長進步而喜悅。”一句話,讓我熱淚盈眶。感動的次數多了,我慢慢從一個理科生,變成一個多愁善感的詩人。我把對鄉村的愛、感動都寫在了詩里頭。兩年以來,攢了十幾首。其中有一首是我最喜歡的,也是我心中所思所想、所盼所愿的:
腳踏云梯沐霞光,
穿行竹徑聞泉響。
烹茶炭火情難卻,
誰言此處是他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