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6日早,天氣大晴,在江蘇省宜興市周鐵鎮大有秋一期·竺山景區,工作人員嚴陣以待,接受景區春節首開的壓力測試。“游客這幾天來的多。人流壓力較大時,我們就要打開應急通道。”周鐵鎮黨委副書記、鎮長王祎程告訴記者。
大有秋一期·竺山景區臨湖一角
大有秋一期·竺山景區是周鐵鎮大拈花灣的重點文旅項目,集景區、園區、社區“三區”于一體,總投資達200億元。周鐵鎮位于太湖西岸,昔日是著名的化工之鄉,機械裝備、建筑地基也是王牌項目,如今卻“轉換賽道”做起了文旅,背后是何種考量?
大拈花灣物業項目經理朱超超是安徽人,跟項目已經跟了3年。“這里的環境越來越好!”太湖藍藻問題早年一度困擾著周鐵鎮的干部群眾,成了當地發展路上的“減速帶”。
“十多年來,鎮里關停151家化工生產企業,減少工業產值200億元、稅收35億元。”這組數據就是周鐵治污治水“壯士斷腕”的決心。王祎程介紹,現如今的周鐵是名副其實的“無化區”,為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換打開了快速通道。
轉型不能只靠文旅一張牌。春節前,鎮重大項目服務專班常跑工地看進度。原來,華潤怡寶華東生產基地擇址周鐵,按照計劃2月份就要試生產,到今年年底,8條生產線要全部投產。華潤怡寶帶來的,不僅是一瓶純凈水的效益。相關的包裝、物流等環節配套起來,綜合效益將呈幾何級增長。
各種新業態風頭正勁,“而機械裝備、建筑地基等傳統產業怎么辦?”面對記者的疑問,王祎程解釋,周鐵鎮并沒有“斷尾”傳統產業,而是根據新形勢新要求,將傳統產業往專精特新的方向提質增效。
機械裝備板塊,以“國家機械裝備產業基地”為平臺,推動赫聯科創園建設,園區建成后,預計可引進企業250余家,年稅收近5億元,目前已有80多家企業入駐。建筑地基方面,周鐵鎮通過全力培育“總部經濟”,積極推進太湖建筑樁基研發基地、永固地基總部基地建設,鼓勵打樁企業把公司遷回老家,讓行業發展的流量造福本地增量。
記者與沙塘港村村民杭國榮(右)交談
“項目來了,更要接得住、服務好。”王祎程說。為了給大拈花灣項目騰出空間,去年端午節期間,全鎮黨員干部連軸轉,完成了147戶拆遷,“政策解釋到位,發展前景可觀,工作就越做越順,老百姓都比較支持。”
開年后,文化旅游、現代農業等領域都有項目要推進,全鎮黨員干部將繼續做好“店小二”,包括探索梳理“建設項目一件事”流程,堅持“建設項目代辦員”制度,以保姆式“幫代辦”服務好重大項目建設。同時建立常態化政企溝通渠道,構建一流政務服務軟環境,打響“周鐵最周到”營商環境品牌。
在大有秋一期·竺山景區,記者看到,太湖水清亮開闊,店鋪整潔雅致,不僅有近郊的游客前來打卡,還有常州等周邊城市的游客包大巴過來旅游。
對轉型發展,老百姓也有切身的感受。景區保潔員杭國榮是沙塘港村村民,在他的記憶中,有好些年,每到春夏,湖面上總會出現打撈藍藻的工人,“現在環境變好了,我們的生活也更幸福了!”